[发明专利]一种复方茶枯抗稻瘟病的生物农药制剂在审
申请号: | 201811071101.2 | 申请日: | 2018-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427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1 |
发明(设计)人: | 陈宏伟;陈佳佳;刘佳;王志伟;周颖;吕勇林;李良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N65/26 | 分类号: | A01N65/26;A01N25/14;A01P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09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黄瓜疫霉病菌 生物农药制剂 乙醇溶液提取 复合提取物 桃褐腐病菌 稻瘟病菌 抗稻瘟病 植物材料 脱脂 复方茶 茶枯 | ||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方法能够以茶枯为主要原料的、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不同植物材料,脱脂后用乙醇溶液提取,再经过滤、减压浓缩、结晶等方法制得复合提取物。本发明的产品具有显著的抑制稻瘟病菌的作用,对黄瓜疫霉病菌和桃褐腐病菌也有强的抑制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农药领域,涉及一种复方茶枯防治稻瘟病的生物农药制剂及应用。
背景技术
水稻作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粮食来源之一。水稻最常见的疾病就是稻瘟病,稻瘟病是属于水稻疾病中的一种真菌性疾病。稻瘟病的主要危害是造成水稻减产,通常造成水稻产量损失10%~20%,有的损失高达一半,甚至部分地区颗粒无收。上世纪90年代以来,稻瘟病在我国爆发频繁,年爆发面积平均达到380万公顷左右,损失稻谷数百万吨。
长期以来,防治稻瘟病的手段主要有使用化学农药、培育抗稻瘟病生理小种,加强田间管理等。其中化学农药凭借其防治效果好,见效快,杀菌谱广,低成本和使用方便等特性成为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手段。
用于稻瘟病防治的化学药物主要有三环唑[5-甲基-1,2,4三唑骈(3,4-b)苯骈噻唑]和富士一号[1,3-二硫戊环-2-叉丙二酸二异丙酯]等化学品。已有研究显示:稻瘟病变异株已对富士一号形成抗药性;而属于双位点作用机制的杀瘟剂三环唑,虽属不易产生抗药性的杀菌剂(Tokoussalides M C,Sisler H D.Site of inhibition by tricyclazolein the melanin biosynthetic pathway of verticillium dahildae.PesticideBiochemistryand Physiology,1979,11:64-73.),但具有较高的毒性。其大鼠急性经口LD50 358mg/kg(雄),305mg/kg(雌),小鼠急性经口LD50 250mg/kg。对人体和眼睛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对水生动物鲤鱼LC50(96h)为14.6mg/L,小虾为18~32mg/L。
长期使用化学农药会出现药物成分毒性大,残留时间长,不易降解、环境破坏、病菌产生抗药性、破坏植物体内外环境的平衡等危害。植物是抗菌活性物质的天然宝库。目前真正投入应用的植物抗菌剂为数不多,有茶多酚、大蒜素对病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在防治甘薯病害、棉花苗期病害和油菜病害等方面有较好效果;香芹酚是从唇形科植物百里香芳香油中分离出来的具有杀菌活性的植物源抗菌剂,用于防治苹果、桃、梨、柑桶、花生、棉花的曲露病及果实、薯块的木霉病;大豆卵磷脂来源于大豆油,能使白粉病芽孢粗短,菌丝伸长延续缓慢,推迟形成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亦不能飞散传播,大豆卵磷脂可防治瓜类、茄子等蔬菜的白粉病,且该类化合物对人、畜非常安全;活化酯(离体条件下不表现出明显的杀菌活性,但能诱导作物产生抗菌免疫功能)和由植物次生代谢产生的结构各异的具有光敏杀菌作用的化合物,包括呋喃香豆素类、聚乙炔类、噻吩类、生物碱类和醌类等。
植物源抗稻瘟病菌活性成分因系植物次生代谢物质,施用后易于降解,环境相容性好;具有多种新颖独特的化学结构,形成双位点甚至多位点的作用方式,使病害难以形成抗药性等。但植物源农药往往存在活性较低、药效维持时间短、生产成本高等缺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生物农药复配制剂的生产方法,用于防治稻瘟病害,该方法制备的生物农药是以茶枯等天然原料为主要原料经科学加工而成,该农药对人畜无毒无害,对环境友好,可替代目前使用的化学、化工合成农药,应用广泛,也可满足对其他农作物、果木、蔬菜、花卉的杀菌、除害的需求。
茶枯也叫茶麸、茶籽饼,颗粒呈紫褐色,是油茶果经榨油后剩下的油茶果壳渣饼。茶枯中的茶皂素含量很高,抑制或杀灭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在农作物传染病害的防治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此外,还能够避免作物出现农药残留造成的污染,很好的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油茶是我国目前主要的油料植物之一,每年生产油茶籽约100万t,榨油后的副产物——油茶粕约68万t,因此对这些农业产品加工的下脚料进行再利用,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意义。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科技大学,未经苏州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7110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通风管道杀菌液
- 下一篇:一种土壤抗病微生物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