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立式挤压铸造模具的引流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811067213.0 | 申请日: | 2018-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477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1 |
发明(设计)人: | 胡志强;罗继相;裴连进;黄毅;陈楚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金邦液态模锻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8/02 | 分类号: | B22D18/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胡辉;任毅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铸造模具 浇道 填充 立式挤压 液态金属 引流结构 引流槽 内浇口 上模 下模 引流 上方位置 填充型腔 凸台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立式挤压铸造模具的引流结构,包括上模和下模,下模上设有浇道,上模在浇道的上方位置设有凸台,凸台上设有引流槽。此用于立式挤压铸造模具的引流结构,液态金属沿浇道从下往上填充,浇道的顶部为内浇口,液态金属经内浇口进入型腔并填充型腔,引流槽设于填充速度较慢的部分的前方,在引流槽的引流作用下,液态金属优先流向填充速度较慢的部分,保证各部分填充速度均匀,防止产生冷隔缺陷,此发明用于铸造模具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铸造模具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立式挤压铸造模具的引流结构。
背景技术
挤压铸造是一种将液态或半固态金属浇入金属模内,然后施以高压,使之在压力下凝固成型以获得毛坯或零件的工艺方法。一般的,立式挤压铸造的浇道为圆柱形,液态金属自下而上缓慢、平稳充型,这意味着,立式挤压铸造中铝液通过内浇口进入型腔的方式是固定的,无法像卧式挤压铸造那样通过改变浇道及内浇口形状和尺寸来控制铝液流向来减少缺陷,只能通过调节挤压铸造参数,如浇注速度、压力、温度等参数来改善产品质量。有些零件受结构和壁厚的影响,金属液流在充填型腔过程中出现速度和方向不一致的情况,低速液流受高速液流的阻挡、包缠,低速液流充填受阻,往往会造成制件的冷隔缺陷。冷隔缺陷是指型腔中金属液流汇合处,金属液流融合不完善导致铸件产生穿透或未穿透的缝隙。冷隔缺陷在外力作用下有发展趋势,容易造成裂纹,降低铸件强度。消除这种缺陷必须通过模具的合理设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立式挤压铸造模具的引流结构,可消除立式挤压铸造中的冷隔缺陷。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立式挤压铸造模具的引流结构,包括上模和下模,下模上设有浇道,上模在浇道的上方位置设有凸台,凸台上设有引流槽。
进一步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改进,上模和下模之间形成型腔,将液态金属浇铸到型腔形成铸件,铸件上设有两个大壁厚部,两大壁厚部之间设有小壁厚部,大壁厚部处的壁厚大于小壁厚部处的壁厚,引流槽由凸台中心延伸至小壁厚部的前方。
进一步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改进,凸台的高度与铸件在浇道附近处的壁厚相等。
进一步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改进,还包括引流柱,凸台设于引流柱上,上模设有安装固定引流柱的安装孔。
进一步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改进,引流柱的顶部设有用于定位的削边卡头。
进一步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改进,引流槽的深度由凸台的中心向边缘处加深,引流槽的宽度由凸台的中心向边缘处变窄。
进一步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改进,凸台的形状为圆台。
进一步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改进,大壁厚部为加强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此用于立式挤压铸造模具的引流结构,液态金属沿浇道从下往上填充,浇道的顶部为内浇口,液态金属经内浇口进入型腔并填充型腔,引流槽设于填充速度较慢的部分的前方,在引流槽的引流作用下,液态金属优先流向填充速度较慢的部分,保证各部分填充速度均匀,防止产生冷隔缺陷。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铸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引流柱、凸台和引流槽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引流槽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金邦液态模锻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广州金邦液态模锻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6721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