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钢板桩及基坑支护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057289.5 | 申请日: | 2018-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354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发明(设计)人: | 李柏年;胡二甫;裴玉婵;王三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化学工程第六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E02D5/08;E02D5/14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9 | 代理人: | 王莹 |
地址: | 441000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板 基坑 支护 施工 方法 | ||
1.一种钢板桩的基坑支护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钢板桩包括:
钢板,其为长条状且其两端均设置有锁扣配合部,所述钢板靠近锁扣配合部的竖直侧面的中部内陷形成一沿其高度方向、竖向贯通、横截面为T形的第一凹槽;
H型钢,其包括一腹板及垂直固定在腹板两侧的一对翼板,一对翼板包括一与所述钢板等宽的第一翼板及一第二翼板,第二翼板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内侧部相配合,所述第一翼板的两端均设置有锁扣配合部,所述第一翼板的外侧的竖直侧面内陷形成一竖向贯通、横截面为T形的第二凹槽;
所述第一翼板上还设置有一沿其高度方向设置,并将其一对竖直侧面贯通的第一腰圆孔;所述腹板上设置有一沿其高度方向设置,并将其一对竖直侧面贯通的第二腰圆孔,第二腰圆孔与所述第一腰圆孔平行;
第二翼板卡设在第一凹槽内,将所述钢板与H型钢拼接形成H形的所述钢板桩;
支护结构包括内层的方筒状的第一支护围栏,及外层的方筒状的第二支护围栏;
所述第一支护围栏,其包括一对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及一对相对设置的第二侧板;所述第二支护围栏,其包括一对与所述第一侧板平行的第三侧板及一对相对设置的第四侧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三侧板、所述第四侧板的两侧均由多个U型钢板桩通过锁扣配合部相互卡扣形成;
所述第二侧板与其正对的第四侧板的中部,通过多个所述钢板桩及多个U型钢板桩形成一整体的结构,其具体包括:
所述第四侧板的中部,其包括一组均匀间隔设置的U型钢板桩,相邻的U型钢板桩之间通过锁扣配合部卡接一所述钢板;
所述第二侧板,其包括一组均匀间隔设置的U型钢板桩,相邻的U型钢板桩之间通过锁扣配合部卡接一所述H型钢,H型钢的第二翼板插设在相对的钢板的第一凹槽内;
所述第一支护围栏内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第二侧板等高且垂直的支撑板,支撑板两端恰好卡设在一对相对的第一翼板的第二凹槽内;
所述钢板桩的基坑支护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1,插设所述支护结构至基坑的预定深度;
A2,在支护结构的第一支护围栏内、以及第一支护围栏与第二支护围栏所夹区域,开挖土层至第一层围檩的标高处;
A3,穿过所述第二腰圆孔并将第一层围檩安装在所述第二支护围栏的内侧一圈,并安装多根与支撑板平行的内支撑柱,所述内支撑柱的两端分别穿过一对相对的第一腰圆孔并固定在第一层围檩上;
A4,重复步骤A3安装第二层及以下各层围檩及内支撑柱,直至土方下挖至基坑的预定深度;
A5,将所述第一支护围栏整体向上拔出1-1.5米;
A6,拔出所述多个支撑板,并在基坑底部上铺设一层混凝土层,混凝土层厚度等于所述第一支护围栏拔出的高度;
A7,拆除位于最深层的内支撑柱及围檩,将第一腰圆孔及第二腰圆孔进行封堵至其上方的内支撑柱的高度,并在第一支护围栏及第二支护围栏内浇筑混凝土;
A8,重复步骤A7至所述基坑的支护完成基坑外壁的混凝土浇灌后,拆除支护结构,将基坑外壁通过混凝土抹平为一整体结构,完成施工;
其中,步骤A4中安装的最深层的内支撑柱距离其插设的第一腰圆孔的底部的距离等于步骤A6中所述第一支护围栏拔出的高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板桩的基坑支护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1具体包括:
S1,将一所述第二侧板插设于土层中,至基坑的坑底;
S2,对应并依次插设多个所述支撑板的一端于步骤S1插设的第二侧板的H型钢的第二凹槽内;
S3,以所述支撑板为导向,将另一所述第二侧板插设于土层中;
S4,以一对第二侧板的第二翼板为导向,插设所述一对第四侧板;
S5,依次插设一对第一侧板及第三侧板,完成所述支护结构的插设。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板桩的基坑支护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支撑柱包括:
螺杆,其两端的螺纹旋向相反;
一对套管,其为管状且具有内螺纹,一对所述套管分别螺纹连接在所述螺杆的两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板桩的基坑支护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6,具体为:
B1,向上拔高所述多个支撑板30cm,并在基坑底部上铺设一层30厘米厚的混凝土层;
B2,重复步骤B1直至混凝土层厚度达到1-1.5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化学工程第六建设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化学工程第六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57289.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