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避雷器和绝缘子的500kV线路防雷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1052145.0 | 申请日: | 2018-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159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3 |
发明(设计)人: | 蒋正龙;吴伟;陆佳政;王博闻;胡建平;方针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防灾减灾中心;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7/42 | 分类号: | H01B17/42;H01B17/46;H01C7/12 |
代理公司: | 北京旭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67 | 代理人: | 董媛;王莹 |
地址: | 410007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避雷器 绝缘子 500 kv 线路 防雷 装置 | ||
1.一种基于避雷器和绝缘子的500kV线路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避雷器(1)、第一绝缘子(2)、第二绝缘子(3)、第三绝缘子(4)、方形联板(5)、导线(6)、第一均压环(7)、第二均压环(8)、第三均压环(9)和第四均压环(10);
避雷器(1)的一端和第一绝缘子(2)的一端分别与方形联板(5)的上端活动连接,且避雷器(1)和第一绝缘子(2)平行或呈V型设置,避雷器(1)远离方形联板的一端和第一绝缘子(2)远离方形联板的一端连接在塔杆上;
第二绝缘子(3)的一端和第三绝缘子(4)的一端分别与方形联板(5)的下端活动连接,且第二绝缘子(3)和第三绝缘子(4)呈倒V型设置,第二绝缘子(3)远离方形联板(5)的一端和第三绝缘子(4)远离方形联板(5)的一端通过导线(6)连接;
第一均压环(7)与方形联板(5)的左端固定连接,第二均压环(8)与方形联板(5)的右端固定连接;第三均压环(9)与第二绝缘子(3)远离方形联板(5)的一端固定连接,第四均压环(10)与第三绝缘子(4)远离方形联板(5)的一端固定连接;
其中,第一均压环(7)、第二均压环(8)、第三均压环(9)和第四均压环(10)上均设置有招弧角,且第一均压环(7)、第二均压环(8)、第三均压环(9)和第四均压环(10)的直径均为1.1米,高度为0.24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雷器(1)包括:
避雷器芯棒(101)、环形金属氧化物电阻片(102)、避雷器密封筒(103)、避雷器复合伞套(104)和避雷器连接杆(105);
避雷器芯棒(101)穿过层叠设置的环形金属氧化物电阻片(102)的中心,使环形金属氧化物电阻片(102)和避雷器芯棒(101)呈穿心结构,避雷器芯棒(101)和环形金属氧化物电阻片(102)均置于避雷器密封筒(103)内部,避雷器复合伞套(104)套在避雷器密封筒(103)的外表面,避雷器连接杆(105)与避雷器密封筒(103)的任意一端固定连接;
避雷器连接杆(105)与方形联板(5)的上端活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绝缘子(2)、第二绝缘子(3)和第三绝缘子(4)具有相同的结构,其中第一绝缘子(2)包括:
芯棒(201)、复合伞套(202)和连接杆(203);
复合伞套(202)套在芯棒(201)的外侧,连接杆(203)与芯棒(201)的任意一端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方形联板(5)上设置有四个插孔,四个插孔分别与避雷器连接杆(105)、第一绝缘子(2)的连接杆、第二绝缘子(3)的连接杆和第三绝缘子(4)的连接杆配合,使避雷器(1)、第一绝缘子(2)、第二绝缘子(3)和第三绝缘子(4)在方形联板(5)的板面上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环形金属氧化物电阻片(102)为高梯度高通流环形氧化锌电阻片,避雷器芯棒(101)为绝缘空心玻璃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避雷器复合伞套(104)、第一绝缘子(2)的复合伞套、第二绝缘子(3)的复合伞套和第三绝缘子(4)的复合伞套材质均为高温硫化硅橡胶,且均间隔设置有不同直径的伞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避雷器(1)、第一绝缘子(2)、第二绝缘子(3)和第三绝缘子(4)的高度均为2.5米。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招弧角为不锈钢短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防灾减灾中心;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防灾减灾中心;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52145.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