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生物活化油藏及交联聚合物驱替剩余油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040945.0 | 申请日: | 2018-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362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8 |
发明(设计)人: | 张忠智;张志勇;罗一菁;孙珊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E21B43/22 | 分类号: | E21B43/2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安伦律师事务所 11339 | 代理人: | 韩景漫;孙晓斌 |
地址: | 10224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剩余油 油藏 交联聚合物 微生物活化 段塞 注水 石油采收率 注入微生物 联聚合物 激活剂 主流线 注入井 阁楼 油井 微胶 驱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生物活化油藏及交联聚合物驱替剩余油的方法,其在注入井第一段塞沿油藏水驱主流线注入调剖体系,再不间断在该段塞内注入微生物激活剂;按照上述方式,依序注入3‑5个段塞;以低于原来50%的注水速度继续注水3个月;向段塞内注入微胶联聚合物溶液进行驱油。本发明一种微生物活化油藏及交联聚合物驱替剩余油的方法解决了现有油井附近剩余油尤其是阁楼油难以驱动的问题,提高剩余油流动性,提高了石油采收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采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内源微生物活化油藏剩余油以及交联聚合物驱替剩余油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微生物驱油技术中,有内源微生物和外源微生物两种方法,在实际实施时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应用。
外源微生物驱油技术是针对特定的油藏条件和流体性质,开发适合的菌种和适合的营养体系,该菌种在模拟油藏条件下具有明显改善原油性质和油水界面性质的特点。开发的菌种在地面条件下进行工业发酵,然后用一定浓度的营养体系将发酵菌液进行适当的稀释后在注水井注入油藏,进行短暂的停止注水后,恢复正常注水。微生物利用油藏中的原油为碳源,配合其他营养体系,大量繁殖和发酵,产生表面活性剂、有机酸、醇类和气体等物质,其结果是原油的粘度和密度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下降,增加原油流动性能,提高原油采收率。
内源微生物驱油法是通过注入营养液激活油藏中现有的微生物,同样是通过微生物的代谢和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作用,改善油水界面性质和原油粘度,提高原油的流动性进而提高采收率。
我国大多数油藏为陆相沉积,层间、层内渗透率差异大,非均质性强注水开发时,注入水易沿高渗透层突进,使注入水在纵向上和平面上推进不均匀,注入水过早地沿着高渗透层向油井突进,造成油井水淹,此时的油藏已经在高渗透层带形成了“窜流”的水道,使得油层能量降低,降低油层的最终采收率。微生物驱油所用的营养液或发酵菌液也会通过这个通道串流,油藏深部和主流线以外的区域,微生物营养剂和微生物发酵液波及较少。虽然在开展微生物驱油前进行了一些旨在扩大菌液和营养液波及体积的调堵措施,但是受所用调堵体系性质和用量限制,深部尤其是油井附近的剩余油受到压力梯度下降较大影响而启动较少。微生物在油井附近发挥作用有限,因此需要相关的措施或技术改善油井附近的微生物活动状况,提高生长速率和代谢速率。
调剖堵水已成为中国高含水和特高含水开发后期油田的一项主要控水稳油技术,调剖主要涉及水井近井调剖及油层深部调剖,注水井近井地带调剖所用剂量较少,有效期短,注入水容易产生绕流,继续沿高渗透层带“窜流”,深部调剖主要采用大剂量注入方式,需要将调剖堵水剂注入到油藏深部,不仅堵剂用量大,且堵剂经过的剪切距离长,很难在油藏深部保持原有性质成胶,可以看出,现有技术中调剖堵水技术对高含水非均质严重砂岩油藏油井的堵水效果不理想。
注水井与油井的井距一般有150-300米,海上油田受钻井平台的影响,注水井与油井的井距多为500米左右,在注水井到油井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压力梯度,注水井附近压力高,愈靠近油井方向,压力愈低,由此造成注水井附近的剩余油饱和度相对较低,而油井附近的剩余油饱和度较高,因而发掘油井附近的剩余油是提高油井产量的有效措施。
因此,如何提高微生物驱油藏中低层深部,尤其是油井附近的生产压差,发挥微生物在油井附近的作用尚没有有效的方法。如何设计一种可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微生物活化油藏及交联聚合物驱替剩余油的方法是本发明人潜心研究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生物活化油藏及交联聚合物驱替剩余油的方法,其解决了现有油井附近剩余油尤其是阁楼油难以驱动的问题,提高剩余油流动性,提高了石油采收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微生物活化油藏及交联聚合物驱替剩余油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1)在注入井第一段塞沿油藏水驱主流线注入调剖体系,再不间断在该段塞内注入微生物激活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4094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