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难挥发液体的爆炸极限测试装置及其用途在审
申请号: | 201811037344.4 | 申请日: | 2018-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4069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31 |
发明(设计)人: | 张*;霍明甲;王双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化学品登记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N25/54 | 分类号: | G01N25/54 |
代理公司: |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51 | 代理人: | 张惠明 |
地址: | 北京市朝***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挥发 液体 爆炸 极限 测试 装置 及其 用途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难挥发液体的爆炸极限测试装置及其用途,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测试结果不准确、自动化程度低的问题。本发明通过采用一种难挥发液体的爆炸极限测试装置,包括数字控制系统、温控测试系统、点火观察系统、真空进气系统,数字控制系统包括数控操作屏、压力传感器、热电偶、电磁阀、液位感应器,温控测试系统包括进样室、蒸发室、实验烧瓶、控温热电偶、加热室、隔热防爆室,点火观察系统包括电火花点火器、点火控制器、观察窗,真空进气系统包括真空泵及其用途的技术方案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可用于难挥发液体的爆炸极限测试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难挥发液体的爆炸极限测试装置及其用途,用于测试难挥发液体、粘稠液体及不能采用常规注射方法进样的液体(蒸气)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
背景技术
可燃物质(可燃气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或氧气)必须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均匀混合形成预混气,遇火源才会发生爆炸,这个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极限,或爆炸浓度范围。例如乙醇蒸气与空气混合的爆炸极限为3.3%~19.0%。可燃性混合物能够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和最高浓度,分别称为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这两者有时亦称为着火下限和着火上限。
本发明为蒸气或气体爆炸极限试验装置,是一套设计用来评估液体化合物(蒸气)在空气中发生爆炸危险性的专用装置。本发明在爆炸极限测试方面的技术要求达到GB/T21844-2008《化合物(蒸气或气体)易燃性浓度限值的标准试验方法》和ASTM E 681-04《化学品(蒸气和气体)爆炸极限标准测试方法》的要求。目前,市面上依据上述两个标准开发的实验置主要针对气体或者易挥发的液体,应用难挥发的液体混测试时存在一些问题,如:1.难挥发的液体在测试时通常需要较高的温度,使用现有的设备无法对样品进行充分的预热,挥发蒸汽仅为轻组分,不能充分的使样品的全组分与空气进行混合,会导致所测得的爆炸下限结果变高从而缩小爆炸极限范围。2.现有设备直接将样品加入实验烧瓶中,在测量不易挥发的液体样品时需要大量进样,当待测试样品是混合物且含有大量不可燃组分时,会使不可燃组分的挥发量无形中扩大,导致测试结果产生较大偏差。3.现有此类装置自动化程度较低,进样量大小完全依赖操作人员的手动控制,导致现有的测试方法效率低下且容易产生较大的误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现有技术中测试结果不准确、自动化程度低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难挥发液体的爆炸极限测试装置,具有测试结果准确、自动化程度高的优点。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是提供一种与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相对应的难挥发液体的爆炸极限测试装置的用途。
为解决上述问题之一,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难挥发液体的爆炸极限测试装置,包括数字控制系统、温控测试系统、点火观察系统、真空进气系统,数字控制系统包括数控操作屏、压力传感器、热电偶、电磁阀、液位感应器,温控测试系统包括进样室、蒸发室、实验烧瓶、控温热电偶、加热室、隔热防爆室,点火观察系统包括电火花点火器、点火控制器、观察窗,真空进气系统包括空气进气管、真空泵、气路连接管,进样室与蒸发室相连,实验烧瓶位于隔热防爆室内,实验烧瓶内设有电火花点火器。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进样室、蒸发室、实验烧瓶、真空泵通过连接套管相连,由电磁阀控制接通程度。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实验烧瓶置于隔热防爆室的上半部的中间,蒸发室置于隔热防爆室的下半部的左侧。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蒸发室、隔热防爆室底部凸起处均设有搅拌器。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蒸发室内设有液位感应器。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进样室与蒸发室相连的管线上设有电磁阀。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隔热防爆室底部凸起底部设有管线与蒸发室相连,相连的管线上设有电磁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化学品登记中心,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化学品登记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3734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专业语言的即时翻译系统
- 下一篇:一种抗磨损高硬度陶瓷及加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