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爆轰波拐角性能测试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031122.1 | 申请日: | 2018-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426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5 |
发明(设计)人: | 赵娟;冯晓军;薛乐星;陶俊;冯博;封雪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3/22 | 分类号: | G01N33/22 |
代理公司: |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专利中心 11011 | 代理人: | 蒋忠亮 |
地址: | 710065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爆轰波 拐角 性能 测试 方法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爆轰波拐角性能测试方法,该方法将薄膜压力传感器放置在主炸药内部,起爆后通过对比不同位置处的压力值来评价炸药的爆轰波拐角性能,所述的主炸药为多个药片叠加而成,薄膜压力传感器放置在药片之间不同径向位置处;主炸药、薄膜压力传感器、传爆药、雷管自下而上叠加在一起,并用试验支架进行固定定位。该方法适用于各种炸药药柱的爆轰波拐角效应测试,记录炸药内部不同深度以及不同径向位置处的压力时程曲线,确定药柱内不同径向位置处压力达到一致所需的距离,评价炸药的爆轰波拐角性能。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火炸药评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爆轰波拐角性能测试方法,该方法能够测量炸药内部同一深度不同径向位置处压力达到一致所需的距离,对炸药的爆轰波拐角性能进行评估。
背景技术
在炸药装药的传播序列中,总是小尺寸装药起爆大尺寸装药,在爆炸逻辑网络和波形控制器中都存在爆轰波扩大和拐弯的过程,这些过程中爆轰波常常不按照几何光学原理传播,其传播方向偏离惠更斯原理而出现波阵面滞后或局部不爆轰现象,这种现象称为炸药爆轰波传播的拐角效应。拐角性能是炸药装药爆轰波的一个重要特性,是武器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参数之一,对于研究炸药性能、合理设计弹体、构型件以及设计爆炸逻辑网络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主要通过Hill等建立的蘑菇(Mushroom)试验对炸药的爆轰波拐角性能进行测试,研究钝感高能炸药的传爆性能。
但是,现有技术存在一些问题:(1)蘑菇试验对试验设备要求较高,需要通过高速扫描相机获取图像;(2)蘑菇试验的被测主炸药装药为半球形,这种异性装药结构成型难度较高;(3)蘑菇试验结果需要通过显微镜及数据处理软件对底片进行处理计算,精度要求非常高,数据处理较为复杂。总之,现有方法对仪器要求高、试验操作复杂且成本昂贵。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简便易行、成本低廉、适用性较强的爆轰波拐角性能测试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爆轰波拐角性能测试方法,该方法利用薄膜压力传感器记录炸药内部不同深度以及不同径向位置处的压力变化,确定药柱内不同径向位置处压力达到一致所需的距离,简便可靠的评价炸药的爆轰波拐角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本申请采取如下的技术解决方案:
一种爆轰波拐角性能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将薄膜压力传感器放置在主炸药内部,对主炸药不同位置处的压力变化进行测量;雷管起爆传爆药,传爆药爆炸所产生的冲击波起爆主炸药,薄膜压力传感器连接数据采集仪记录主炸药不同位置的压力变化;触发探针位于传爆药的底部;主炸药为多个1mm~5mm厚的圆形药片叠加而成,薄膜压力传感器放置在药片之间不同径向位置处;主炸药、薄膜压力传感器、传爆药自下而上叠加在一起,通过试验支架固定定位;其中:
试验支架通过螺栓紧固,且试验支架上端固定板中间留有圆形通孔用于安装雷管;
具体按下列步骤进行:
步骤1,将主炸药放置在试验支架中心位置,保持所有药片同轴心,每两个药片端面之间不同径向位置处放置4~6个薄膜压力传感器,各层薄膜压力传感器之间需保持同样的径向位置;
步骤2,将传爆药放置在主炸药上端,并与其保持同轴心;
步骤3,将触发探针压在传爆药的底部;
步骤4,紧固试验支架的螺母,将各组件固定定位;
步骤5,薄膜压力传感器连接数据采集仪;
步骤6,将雷管安装在传爆药的雷管孔中;
步骤7,接通电源,开启数据采集仪;
步骤8,起爆雷管,数据采集仪记录并存储主炸药不同位置的压力变化。
步骤9,确定不同径向位置处压力值相对差小于3%时的药柱深度,即为爆轰波拐角效应消失的距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未经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3112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