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机场旅客出行OD识别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030386.5 | 申请日: | 2018-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6113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8 |
发明(设计)人: | 路尧;陈艳艳;赖见辉;张政;牟振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Q50/26 | 分类号: | G06Q50/26;G06Q50/30;H04W4/029;H04W4/30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刘萍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手机 数据 机场 旅客 出行 od 识别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机场旅客出行OD识别方法。机场旅客在城市端的分布是研究机场影响范围和改善机场陆侧交通服务水平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机场及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本发明专利借助手机信令数据,通过机场旅客出行定位点形成,定位点移动状态判断、出行起讫点(OD)判断、交通小区匹配与交通量统计四个步骤,实现对机场旅客出行OD的判断识别。利用本方法对首都国际机场旅客的出行OD进行识别,有效识别率达到91.45%。因此,本发明为机场旅客城市端出行特征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借助该技术,可对机场轨道交通旅客的城市分布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
技术领域
航空旅客的出行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其中一个阶段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空中飞行阶段,而另一个阶段是由出发点到达机场(或是由机场到达最终目的地)的城市地面交通阶段。空中飞行阶段可以通过机票可以准确得到机场旅客的来源,而旅客在城市地面交通阶段的出发地或目的地却无法得知。机场旅客在城市端的分布是研究机场影响范围和改善机场陆侧交通服务水平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机场及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
随着手机的普及,用户在出行过程中会在移动运营商的数据库中留下其运动的电子轨迹。因此,手机信令数据为识别机场旅客出行的OD提供了非常可靠的数据来源。
背景技术
处于待机状态的手机通过基站(CELL)与手机通信网络保持联系,手机通信网络对手机所处的位置区(Location Area)信息进行记录,在用户拨打电话和接听电话时根据所记录的位置信息可通过呼叫路由选择找到手机,建立通话连接,位置信息都以数据库的形式存储在来访用户位置寄存器(VRL)中。除打接电话外,当用户发生下列动作时,也将触发通信网络记录触发信息。
·主叫、被叫
·收、发短信
·开、关机;
·周期性位置更新:长时间没有上报位置信息时触发;
·正常位置更新:在待机状态下跨越了位置区时触发。
通信网络记录触发信息数据库包括有区别用户的手机识别号(IMSI),动作发生的时间,所在位置区编号,连接的蜂窝扇区编号以及动作发生的类型。
图1移动定位信息采集原理
表1通信网络记录触发信息数据库
发明内容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机场旅客出行OD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数据读入与机场旅客出行定位点形成,定位点移动状态判断、出行起讫点(OD)判断、交通小区匹配与交通量统计四个步骤。
步骤一:数据读入与机场旅客定位点形成
1.1:从移动运行商通信网络记录触发信息数据库读取用户的数据,用户的每条数据构成一个出行定位点,分别将不同用户的出行定位点按时间排序,得到所有用户的定位点记录;
1.2:若用户数据中存在隶属于机场的基站位置区编号,则提取为机场旅客,并将其余用户数据予以删除。
步骤二:定位点移动状态判断
2.1:定位点合并。相邻定位点间间距300米,或两个定位点之间的记录时间5分钟,则删除第二个定位点,将定位点按时间排序;
2.2:旅客轨迹用连续两个定位点的连线和旅客行进方向构成的向量表示,当连续两个定位点的向量夹角90度,则判断该定位点为移动点。向量夹角90度则进入2.3进行下一步判断;
2.3:当向量夹角≥90度且120度,读取下一个定位点数据,对下一个定位点向量夹角进行判断,若下一个定位点向量夹角90度,则该定位点运动状态为移动,否则为停留。当向量夹角120度,则删除第二定位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3038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城市智能公交站台管理系统
- 下一篇:养老管理服务系统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