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组合式支撑结构及支撑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1029310.0 | 申请日: | 2018-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843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8 |
发明(设计)人: | 陈世玺;黄友强;张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H9/02 | 分类号: | E04H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刘小鹤 |
地址: | 100095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组合式 支撑 结构 系统 | ||
1.一种组合式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包括:
两个框架柱(1);
框架梁段(2),所述框架梁段(2)连接在两个所述框架柱(1)的顶端;
第一支撑(3),所述第一支撑(3)的一端连接左侧的所述框架柱(1)的底端,另一端连接在所述框架梁段(2)上,所述第一支撑(3)为防屈曲支撑;
第二支撑(4),所述第二支撑(4)的一端连接右侧的所述框架柱(1)的底端,另一端连接在所述框架梁段(2)上;
竖向梁段(5),所述第一支撑(3)通过所述竖向梁段(5)与所述框架梁段(2)连接,且所述竖向梁段(5)垂直于所述框架梁段(2);
所述第一支撑(3)和所述第二支撑(4)不交叉,且将所述框架梁段(2)分隔成左框架梁段(21)、中框架梁段(22)和右框架梁段(23);
其特征还在于,
在地震波从右向左传播的情况下,所述右框架梁段(23)、所述竖向梁段(5)能够通过塑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所述框架柱(1)、所述左框架梁段(21)、所述中框架梁段(22)、所述第一支撑(3)和所述第二支撑(4)所组成的结构能够承受所述地震波从右向左所产生的力;
在地震波从左向右传播的情况下,所述竖向梁段(5)能够通过塑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所述框架柱(1)、所述左框架梁段(21)、所述中框架梁段(22)、所述右框架梁段(23)和所述第一支撑(3)所组成的结构能够承受所述地震波从左向右所产生的力;
当所述第二支撑(4)达到受压承载力的情况下,所述框架柱(1)、所述左框架梁段(21)、所述中框架梁段(22)、所述右框架梁段(23)、所述第一支撑(3)和所述竖向梁段(5)所组成的结构能够承受所述地震波所产生的力;
所述右框架梁段(23)只发生剪切塑性变形耗能,不会发生弯曲塑性变形;
所述第一支撑(3)的受压承载力不小于受拉承载力,所述第二支撑(4)的受拉承载力大于受压承载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地震波从右向左传播的情况下,
所述框架柱(1)的抗力设计值R1-1满足:
R1-1≥γ1-1.S1-1;
所述左框架梁段(21)的抗力设计值R1-21满足:
R1-21≥γ1-21.S1-21;
所述中框架梁段(22)的抗力设计值R1-22满足:
R1-22≥γ1-22.S1-22;
所述第一支撑(3)的抗力设计值R1-3满足:
R1-3≥γ1-3.S1-3;
所述第二支撑(4)的抗力设计值R1-4满足:
R1-4≥γ1-4.S1-4;
其中,S1-1为多遇地震组合时,所述框架柱(1)的荷载组合效应设计值,γ1-1为常数放大系数,大于1.0;
S1-21为多遇地震组合时,所述左框架梁段(21)的荷载组合效应设计值,γ1-21为常数放大系数,大于1.0;
S1-22为多遇地震组合时,所述中框架梁段(22)的荷载组合效应设计值,γ1-22为常数放大系数,大于1.0;
S1-3为多遇地震组合时,所述第一支撑(3)的荷载组合效应设计值,γ1-3为常数放大系数,大于1.0;
S1-4为多遇地震组合时,所述第二支撑(4)的荷载组合效应设计值,γ1-4为常数放大系数,大于1.0;
MSL、VSL分别为所述竖向梁段(5)的全塑性受弯承载力和全塑性受剪承载力;
VSR为所述右框架梁段(23)的全塑性受剪承载力;
ML1、VL1为多遇地震组合时,所述竖向梁段(5)的荷载效应弯矩和荷载效应剪力;
VR1为多遇地震组合时,所述右框架梁段(23)的荷载效应剪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29310.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