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薄壁小孔式液压缓冲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11028273.1 | 申请日: | 2018-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270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9 |
发明(设计)人: | 朱明;丁晓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F9/16 | 分类号: | F16F9/16;F16F9/32;F16F9/34;F16F9/36 |
代理公司: | 上海百一领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43 | 代理人: | 王路丰;汪祖乐 |
地址: | 20008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薄壁 小孔 液压 缓冲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薄壁小孔式液压缓冲器,包括:液压缸,包括缸体内腔以及缸体外腔,缸体内腔与缸体外腔内均填充有液压油,缸体内腔的缸体壁上开设有节流小孔,与缸体外腔连通;移动活塞,下端插入到缸体内腔且与缸体内腔活动连接,移动活塞内具有腔体,该腔体内注入有惰性气体;以及T型棒,上端伸入到腔体内,下端固定在缸体内腔的底端的中心处。该薄壁小孔式液压缓冲器利用节流小孔的节流作用以及T型棒压缩腔体内的惰性气体来实现缓冲。另外,利用T型棒压缩惰性气体能够有效地缩短缓冲部分的高度,降低了移动活塞内的气压,有效的降低了移动活塞的高度以及移动活塞复位时的加速度,提高了整个装置的结构紧凑型,也便于加工与安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压缓冲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薄壁小孔式液压缓冲器。
背景技术
液压缓冲器主要实现缓冲和复位两种功能。在缓冲过程中主要通过节流的形式消耗冲击动能,在复位过程中主要通过弹簧或者气弹簧(活塞式气缸或者蓄能器)进行复位。若采用弹簧复位,为了避免弹簧作用力过大,在缓冲结束后弹簧仍需预留一定的高度,因此会提高了缓冲器的高度,造成空间的浪费。而采用气弹簧复位,如中国发明专利CN1613741A公开了一种电梯用小尺寸液压缓冲器所示,由于气体在压缩中不能全部压缩并且为了保证气体压力不能过大,无论是活塞式气缸或者蓄能器,都必须预留足够的高度或者外接部分装置,这样使得缓冲器结构不够紧凑,造成空间的浪费。尤其针对高速、重载的工况下,极大提高了缓冲器的高度,这对缓冲器的加工、安装造成不便。另外,利用上述方法进行复位时,在复位过程中作用力较大,使得移动活塞的冲击加速度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壁小孔式液压缓冲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薄壁小孔式液压缓冲器,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液压缸,包括缸体内腔以及缸体外腔,缸体内腔与缸体外腔内均填充有液压油,缸体内腔的缸体壁上开设有节流小孔,与缸体外腔连通;移动活塞,下端插入到缸体内腔且与缸体内腔活动连接,移动活塞内具有腔体,该腔体内注入有惰性气体;以及T型棒,上端伸入到腔体内,下端固定在缸体内腔的底端的中心处。该薄壁小孔式液压缓冲器利用节流小孔的节流作用以及T型棒压缩腔体内的惰性气体来实现缓冲。另外,利用T型棒压缩惰性气体能够有效地缩短缓冲部分的高度,降低了移动活塞内的气压,有效的降低了移动活塞的高度以及移动活塞复位时的加速度,提高了整个装置的结构紧凑型,也便于加工与安装。
在本发明提供的薄壁小孔式液压缓冲器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T型棒的上端直径小于移动活塞的腔体的内径。由于T型棒的上端直径较小,则其压缩腔体内的惰性气体的体积有限,使得惰性气体气压升高幅度较小,能够降低复位时移动活塞的加速度。
在本发明提供的薄壁小孔式液压缓冲器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节流小孔的流通长度与孔径的比值≤0.5,使得节流小孔成为薄壁小孔,能够让液压油的流量更加稳定。
在本发明提供的薄壁小孔式液压缓冲器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节流小孔在缸体壁上沿着缸体内腔的高度方向上呈多圈环形阵列分布,这样的结构让滑动活塞能够以一个较为匀速的加速度向缸体内腔滑动。
在本发明提供的薄壁小孔式液压缓冲器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节流小孔的面积沿着高度方向自上而下地减小,该逐渐减小的节流小孔的面积使得移动活塞在向下滑动的缓冲力逐渐增加。另外,通过对节流小孔的直径的设计,能够让该薄壁小孔式液压缓冲器的缓冲性能成为可控的。
在本发明提供的薄壁小孔式液压缓冲器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缸体外腔的体积大于缸体内腔与缸体外腔内填充的液压油的总体积,使得液压油在移动活塞完全进入到缸体内腔时,液压油也不会从缸体外腔内流出。
在本发明提供的薄壁小孔式液压缓冲器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缸体内腔的缸体壁的底部设置有控制液压油的流向的单向阀。该单向阀能够控制液压油的流向,使得液压油只能从缸体外腔流向缸体内腔,实现移动活塞向上滑动进行复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理工大学,未经上海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2827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减振器油液高温雾化收集装置、制作方法及其试验方法
- 下一篇:一种液压阻尼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