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控制铁素体热轧工艺中金相组织形成的生产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811003999.X | 申请日: | 2018-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668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5 |
发明(设计)人: | 赵锐;季长恩;王刚;闫磊;张建胜;赵寿云;安宝林;周扬收;张若英;陈良;梁宗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8/02 | 分类号: | C21D8/02;C22C38/02;C22C38/04;C22C38/06;C22C38/42;C22C38/20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程沙沙 |
地址: | 2765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轧工艺 铁素体 原材料配比 轧制 金相组织 生产工艺 力学性能指标 质量百分比 工艺窗口 转炉冶炼 铁元素 饼状 混晶 优化 | ||
本发明涉及铁素体热轧工艺,具体涉及一种控制铁素体热轧工艺中金相组织形成的生产工艺。原材料按质量百分比包括:≤0.06%的C、≤0.10%的Si、≤0.30%的Mn、≤0.025%的P、≤0.020%的S、≤0.03%的Alt;≤0.05%的Cu;≤0.05%的Cr;≤0.05%的Ni,其余为铁元素;原材料依次进行转炉冶炼、RH炉及LF炉冶炼;原材料热轧工艺可通过CSP或ESP生产线完成。通过优化原材料配比,根据原材料配比设定合适的工艺窗口,来消除铁素体轧制的混晶及饼状组织,优化轧制力学性能指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铁素体热轧工艺,具体涉及一种控制铁素体热轧工艺中金相组织形成的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的发展,热轧规格越来越薄,热轧规格已具备替代部分冷轧规格的条件,但传统热轧工艺(奥氏体区轧制)生产的薄规格具有金相组织细小、强度高的特点,不利于替代冷轧退火钢板,因此铁素体轧制技术成为各大钢厂及研究机构的研究热点。铁素体轧制工艺存在一定的劣势,金相组织不好控制等特点容易出现混晶及晶粒变形成饼状组织情况如附图1、附图2所示,不利于力学性能各项指标,进而影响产品的使用。
铁素体轧制工艺要求轧制温度控制在Ar3线以下,不同成分材料Ar3线的不同会显著影响铁素体轧制的组织和性能,尤其是C含量,成分和轧制工艺不匹配很容易出现混晶及晶粒变形成饼状组织情况如附图1、附图2,,不利于力学性能各项指标,进而影响产品的使用。目前文献资料还没有铁素体轧制工艺根据成分调整工艺温度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的铁素体轧制工艺存在的金相组织不好控制,容易出现混晶及晶粒变形成饼状组织等问题而提供一种控制铁素体热轧工艺中金相组织形成的生产工艺,其取得的优点为通过优化原材料配比,根据原材料配比设定合适的工艺窗口,来消除铁素体轧制的混晶及饼状组织,优化轧制力学性能指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控制铁素体热轧工艺中金相组织形成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原材料按质量百分比包括:≤0.06%的C、≤0.10%的Si、≤0.30%的Mn、≤0.025%的P、≤0.020%的S、≤0.03%的Alt;≤0.05%的Cu;≤0.05%的Cr;≤0.05%的Ni,其余为铁元素;
所述原材料依次进行转炉冶炼、RH炉及LF炉冶炼;
所述原材料热轧工艺可通过CSP或ESP生产线完成。
作为优选,所述热轧工艺通过ESP生产线完成。优选ESP产线,原因为铁素体轧制工艺窗口窄,ESP产线为无头轧制,卷头、中、尾温度控制情况一致,有利于得到均一的组织。
作为优选,所述ESP生产线中终轧温度根据碳含量不同分为:
1)碳含量:0.03<C≤0.06%,终轧温度750-790℃;
2) 0.01<C≤0.03%,终轧温度780-830℃;
3) 碳含量:C<0.01%,终轧温度810-850℃。
作为优选,所述LF炉冶炼形成的钢水经过ESP产线生成不同厚度的热轧带钢;所述ESP产线中,所述钢水依次经过连铸机、粗轧机、摆剪、推废、感应加热炉、精轧机、层流冷却、高速飞剪以及卷取机;所述粗轧机粗轧出口的温度不低于950℃;感应加热炉感应加热出口的温度为1000~1100℃。
作为优选,所述卷取机中卷取温度为660-7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0399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