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建筑屋面的防水补强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989169.2 | 申请日: | 2018-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571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1 |
发明(设计)人: | 侯宪伟;左瑞;王玉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D13/16 | 分类号: | E04D13/16;E04D5/10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协和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16 | 代理人: | 沈国良 |
地址: | 2019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屋面楼板 排水口 排水管 排水沟 标高 建筑屋 补强 伸进 找坡 防水 施工 密实 屋面防水系统 防水层结构 排水口方向 柔性防水层 刚性防水 软管连接 使用寿命 蒸汽压力 软管 防水层 结构层 凝结水 进水 屋面 光滑 连通 排水 铺设 流动 预防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筑屋面的防水补强施工方法,本方法在屋面楼板防水层结构施工期间,屋面四周向排水沟不小于0.3%找坡,并且表面密实、光滑,便于后期凝结水流动,排水沟向排水口方向找坡,降低排水口底标高并扩大排水口直径,使排水口底部标高与屋面楼板顶部标高一致;在排水口最低处以扇形面向屋面楼板铺设多根排水管,排水管在屋面的长度不小于排水沟宽度,屋面楼板范围排水管开“U”型槽,便于后期排水,排水管根部伸进排水口且根部采用软管连接牢固,软管伸进连通排水口的雨排水管内部。本方法预防柔性防水层损坏进水后在屋面楼板防水层形成蒸汽压力,确保屋面楼板结构层起到刚性防水作用,提高屋面防水系统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屋面的防水补强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建筑屋面防水设计理念中,考虑屋面钢筋混凝土楼板自身干缩开裂的缺陷,通常采用附加柔性防水层以达到有效的防水效果;屋面排水系统进水口全部在柔性防水层表面,理论要求柔性防水层不能出现任何渗漏现象。柔性防水层受损后,导致屋面结构楼板刚性防水性能没有得到应用,渗漏于屋面防水层内部的大量积水得不到有组织的排放,从而形成蒸汽压力继续加大柔性防水层开裂、损坏,并反向进入室内,造成室内渗漏、发霉等现象。
屋面柔性防水层自身较脆弱,其质量受施工环境、气候、材料优劣、施工工艺制约较多。如我国南方夏季高温多雨,北方冬季低温多雪,使得防水材料搭接、收边等细部结构会反复膨胀、收缩产生应力,极易老化。另外建筑物竣工后均会有不同程度的沉降变化,也会在屋面内部不同区域产生应力,对柔性防水不利。柔性防水层的施工环节人为操作多,客观影响质量因素多,施工质量很难得以保证,且施工材料良莠不齐,防水材料性能得不到保证。再有,后期业主的使用不当,会在屋面违章搭建设施,从而破坏柔性防水层结构,这些不利因素都会导致柔性防水层出现质量问题。
一旦柔性防水层局部出现一个微小的开裂缝隙或渗漏点,进入了雨水后均不能有效排除,在内部形成蒸汽压力,随着进水量增加、室外温度变化,内部的水蒸气压力逐渐变大,会直接破坏更多的柔性防水层接口,扩大进水渠道,并反向渗透至室内,室内局部出现返潮、发霉、渗漏等现象,将导致整体屋面防水系统的崩溃,严重缩短屋面防水系统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建筑屋面的防水补强施工方法,本方法克服传统屋面柔性防水层损坏导致整体屋面防水系统崩溃的缺陷,预防柔性防水层损坏进水后在屋面楼板防水层形成蒸汽压力,确保屋面楼板结构层起到刚性防水作用,提高屋面防水系统的使用寿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建筑屋面的防水补强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屋面楼板防水层结构施工期间,屋面楼板四周均匀向位于女儿墙侧的排水沟不小于0.3%找坡,并且表面密实、光滑,便于后期凝结水流动,排水沟向排水口方向找坡,降低女儿墙侧排水口底标高并扩大排水口直径,使排水口底部标高与屋面楼板顶部标高一致;
步骤二、在排水口最低处以扇形面向屋面楼板铺设多根排水管,排水管在屋面的长度不小于排水沟宽度,屋面楼板范围排水管开“U”型槽,便于后期排水,排水管根部伸进排水口不小于50mm,排水管根部采用软管连接牢固,软管伸进连通排水口的雨排水管内部不小于500mm。
进一步,所述在排水口最低处以扇形面向屋面楼板铺设的排水管为三根,且管径为10mm,位于女儿墙内部的排水管采用砂浆固定并修筑好倒角圆弧,屋面楼板上的排水管采用管卡临时固定并在顶部铺设卷材保护,避免后期施工损坏及堵死,后期柔性防水层施工期间在排水口采用油膏密缝收边处理。
进一步,所述排水管为PVC管,所述“U”型槽采用刀锯切割,且开槽长度同排水沟宽度,槽宽不大于1cm,开槽个数不小于3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8916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