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煤系针状焦生产过程中混合油性质的监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966555.X | 申请日: | 2018-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539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2 |
发明(设计)人: | 程俊霞;赵雪飞;高丽娟;朱亚明;赖仕全;王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辽宁科技大学;鞍山兴德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5/04 | 分类号: | G01N5/04 |
代理公司: | 鞍山贝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21223 | 代理人: | 颜伟 |
地址: | 114051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煤系 针状 生产过程 混合 油性 监控 方法 | ||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不能满足快速、准确评价混合油性能,影响针状焦质量稳定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煤系针状焦生产过程中混合油性质的监控方法,属于针状焦生产技术领域。该监控方法包括:1)确定标准热失重曲线对应的标准温度变化范围;2)生产针状焦,在生产生焦时期的进料时间点N于分馏塔塔底取生产混合油;3)对生产混合油在与步骤1)相同条件下做热失重曲线,确定热失重曲线中失重50%对应的温度;4)根据温度的变化调整焦炭塔进料中重油的配入量。该方法是一种时效性强并能准确监控混合油性能的新方法,有助于控制混合油性能的稳定,减少所获得的针状焦质量的波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针状焦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煤系针状焦生产过程中混合油性质的监控方法。
背景技术
工业生产中制取针状焦采用延迟焦化工艺,进入焦炭塔焦化的原料为混合油,混合油是精制沥青和重油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组成的混合物;操作制度采用变温变压方式;变温变压的操作一方面优化了混合油在焦炭塔内焦化的液相环境,有利于提高焦炭质量;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温度和压力的改变导致了焦炭塔内逸出的高温焦化油气组成发生了变化;而重油是高温焦化油气在分馏塔内冷凝后采出的重质油品,因此直接影响了重油的组成,导致了混合油的组成和性质发生了改变,从而影响针状焦质量的稳定。
为了确保针状焦质量的稳定需要控制混合油性能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所以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根据原料进入焦炭塔时间的变化不断调整精制沥青和重油的比例。工业生产中一般采用测定混合油密度和恩式粘度的方法评价混合油性能的变化情况,根据混合油密度的大小和恩式粘度的高低调整混合油中精制沥青和重油的比例。但是由于混合油的密度变化范围小,必须保留小数点后三位才能体现密度的变化,人为读数误差大,同一样品,测定密度的重现性低;而测定恩式粘度时,环境影响因素大,读数也存在误差;检测结果往往会出现密度的大小和粘度的高低不匹配的情况,需要重复检测,不能及时反馈混合油的性能,影响对混合油质量调控的及时性;另外,混合油的密度和粘度指标反映的仅仅是其物理性指标,不能体现混合油的热性质。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采用这两种指标监控混合油的变化时很容易误导生产操作调节。
中国专利文献CN103760053A公开了一种指导针状焦焦化生产原料评价方法,通过测定沥青热转化过程中β组分的含量随反应温度的变化规律来确定生产操作温度、压力等工艺条件,但没有涉及对混合油性能的检测和监控的方法,另外该专利中存在实验步骤多、计算繁琐、评价一种原料周期时间长等缺点,因此对实际生产中指导混合油质量的调控意义不大。专利文献CN106290448A公开了一种快速评价针状焦原料热稳定性的方法,尽管该方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判断出针状焦原料的热稳定性,应用在针状焦原料预处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由于没有考虑到生产过程中重油组成的变化对生焦物料性能的影响,因此该方法不适合应用于沥青的延迟焦化过程中,对混合油质量的调控也毫无意义。
热重分析技术是通过测定物质加热过程中重量和能量的变化来研究物质性质或对物质进行分析鉴别的技术。由于重油组成的变化使得混合油受热后重量和能量需求随之改变,因此混合油的热重曲线不仅反映了组成的化学性质又体现了混合油的热性质,将热重分析技术应用在监控混合油性能方面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不能满足快速、准确评价混合油性能,导致影响混合油中精制沥青和重油配比无法及时调整,进而影响针状焦质量稳定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煤系针状焦生产过程中混合油性质的监控方法。该方法是一种时效性强并能准确监控混合油性能的新方法,有助于控制混合油性能的稳定,减少所获得的针状焦质量的波动。
一种煤系针状焦生产过程中混合油性质的监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确定标准热失重曲线对应的标准温度变化范围
a、采用延迟焦化工艺生产针状焦生焦,焦炭塔的进料原料为精制软沥青和重油的混合物,精制软沥青和重油的质量比为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辽宁科技大学;鞍山兴德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辽宁科技大学;鞍山兴德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6655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