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流量控制的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947904.3 | 申请日: | 2018-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562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发明(设计)人: | 李铕;袁世通;朱元萍;戴明增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28/10 | 分类号: | H04W28/10;H04W28/02;H04B7/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流量 控制 方法 装置 | ||
本申请提供一种流量控制方法及装置,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用于中继设备指示上级节点进行流量控制,避免由于上级节点的下行传输数据量过大而造成中继节点拥塞或者上级节点传输的数据过小而浪费频谱资源。所述方法包括:第一节点确定指示第二节点实施流量控制;第一节点向第二节点发送第一流量控制指示,第一流量控制指示承载在适配层控制信令或者RLC控制消息或者MAC CE中,第一流量控制指示用于第二节点根据第一流量控制指示控制向第一节点传输的数据速率,第一流量控制指示包括:一个或多个承载的标识,流量控制信息,所述第二节点为中继节点或宿主基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具体涉及无线中继系统流量控制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相较于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第五代移动通信(5th generation mobilenetworks or 5th generation wireless systems,5G)针对网络各项性能指标,全方位得都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例如,容量指标提升1000倍,更广的覆盖需求、超高可靠超低时延等。一方面,考虑到高频载波频率资源丰富,在热点区域,为满足5G超高容量需求,利用高频小站组网愈发流行。高频载波传播特性较差,受遮挡衰减严重,覆盖范围不广,故而需要大量密集部署小站,相应地,为这些大量密集部署的小站提供光纤回传的代价很高,施工难度大,因此需要经济便捷的回传方案;另一方面,从广覆盖需求的角度出发,在一些偏远地区提供网络覆盖,光纤的部署难度大,成本高,也需要设计灵活便利的接入和回传方案。一体化的接入和回传(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IAB)技术为提供超高容量和扩展覆盖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法,IAB的接入链路(Access Link)和回传链路(Backhaul Link) 皆采用无线传输,避免光纤部署带来的成本问题。
但是,当IAB的接入和回传都采用无线进行传输的时候,由于无线传输容易受环境影响,或者其他干扰而造成无线链路传输速率发生变化,甚至出现无线链路中断的情况发生。由于5G的IAB系统支持多跳传输,系统的干扰情况比较复杂,同时IAB系统支持高频传输,如支持10GHz或者更高的频段,高频段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因而,IAB系统中每个IAB节点的传输速率都会发生变化,由于某个 IAB节点的无线传输速率的变化可能导致多个节点出现拥塞,因此,有必要在IAB系统中实现流控机制以解决无线链路传输速率的变化而导致的IAB节点拥塞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中继节点流量控制方法及装置,解决了中继系统中由于中继节点的回传链路的下行数据速率大于接入链路上下行传输数据速率,造成一个或多个承载的缓存出现拥塞而造成丢包,或者由于流量控制而导致中继节点在回传链路上接收的数据速率过小而造成的资源浪费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流量控制的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无线中继系统,无线中继系统包括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第二节点为第一节点的上级节点,包括:第一节点确定指示第二节点实施流量控制;第一节点向第二节点发送第一流量控制指示,第一流量控制指示承载在适配层控制信令或者RLC控制消息或者MAC CE中,第一流量控制指示用于第二节点根据第一流量控制指示控制向第一节点传输的数据速率,第一流量控制指示包括:一个或多个承载的标识,流量控制信息,第二节点为中继节点或宿主基站。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向第二节点发送第一流量控制指示,使得第二节点可以根据第一流量控制指示对一个或多个承载进行流量控制,从而缓解第一节点的拥塞或者接收的数据量不足而导致的资源浪费。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流量控制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流量控制的级别指示,减小的数据速率大小,增大的数据速率大小,流量控制的时间长度,时间戳。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流量控制指示还包括:流量控制标识,所述第一节点的标识和/或终端设备的标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4790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