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硫-霉菌孢子碳球/磷化物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934396.5 | 申请日: | 2018-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736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8 |
发明(设计)人: | 夏新辉;钟宇;涂江平;王秀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M4/583;H01M4/62;H01M4/58;H01M10/052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陈升华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霉菌 孢子 磷化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硫‑霉菌孢子碳球/磷化物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作为锂硫电池的正极材料的应用,通过霉菌培养,浸泡法,高温法,反应后生成了霉菌孢子碳球/过渡金属磷化物复合材料,以此为载体,通过渗硫法,反应12~18小时,在霉菌孢子碳球/过渡金属磷化物复合材料中复合单质硫,制备锂硫电池硫‑霉菌孢子碳球/过渡金属磷化物复合电极材料。本发明硫‑霉菌孢子碳球/过渡金属磷化物复合电极材料具有柔性、高比容量,高倍率性能及高循环寿命等优点,在移动通讯、电动汽车、太阳能发电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硫电池的正极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硫-霉菌孢子碳球/磷化物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作为锂硫电池的正极材料的应用。
背景技术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能源、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人们不断地在寻找与发展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近些年来,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二次电池由于其巨大的能量密度、长周期寿命、高工作电压和充电/放电效率,一直主导着现代电子产品的电源市场。然而,目前的锂离子电池的体系,其能量密度只能达到在200~250Wh/kg,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容量存储和电力运输领域的需求。发展高效的锂硫电池可有效缓解上述的问题。相比与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具有更大的能量密度(2600Wh/kg)与体积密度(2800Wh/L)。其中,得益于单质硫的高理论容量(1675mAh/g),环境友好,价格低廉等优点,锂硫电池受到了全世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硫正极材料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阻碍其发展的缺陷:由于单质硫的绝缘特性,电极中以其作为主体的活性物质很难被完全的充分利用;锂硫电池在在充放电过程中极易产生易溶于电解质的多硫化物,产生“穿梭效应”,导致容量损失;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也导致了锂硫电池的循环稳定性能不佳,极大的阻碍了其产业化的道路。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克服这些不利因素。
硫碳复合策略能有效缓解上述问题,这主要得益于碳材料其轻质、高导电性、高比表面积等优良特性。此外,由霉菌所转化的碳材料还拥有异质元素(如氮、磷)掺杂、多层级孔道结构等特点,更有利于电化学反应的进行。研究表明,在硫单质中添加过渡金属磷化物,可有效的抑制多硫化物的溶解和穿梭,这主要是因为过渡金属磷化物,其表面具有更高的电化学活性,能够吸附住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中间产物。此外,过渡金属磷化物还具有类贵金属的催化活性,能够加速整体的电化学反应速度。上述的方案结合了多孔碳材料和过渡金属磷化物的双重优点,是构建高性能锂硫电池的有效策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目前锂硫电池的电极材料导电性差,反应中间产物易溶解和体积变化等问题,提供了一种硫-霉菌孢子碳球/磷化物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作为锂硫电池的正极材料的应用,该复合材料兼具有高导电性,抑制多硫化物溶解、缓解体积膨胀、加速反应速率等优势。
一种硫-霉菌孢子碳球/磷化物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大米煮熟并放置至环境温度,然后用米曲霉的接种源接种,之后转移至恒温恒湿箱培养,取出后得到米曲霉孢子粉体;
(2)将步骤(1)得到的米曲霉孢子粉体浸泡在过渡金属氯化盐溶液中,浸泡时间为6~18小时,分离烘干后得到霉菌孢子/过渡金属氯化盐复合材料;
(3)将步骤(2)得到的霉菌孢子/过渡金属氯化盐复合材料在氩气中进行高温热处理,加热温度为700~900℃,加热时间为1~3小时,冷却后得到霉菌孢子碳球/过渡金属复合材料;
(4)将步骤(3)得到的霉菌孢子碳球/过渡金属复合材料在磷化氢气体中进行高温处理,加热温度为250-450℃,加热时间为1~2小时,得到霉菌孢子碳球/过渡金属磷化物复合材料;
(5)将步骤(4)中所制得的霉菌孢子碳球/过渡金属磷化物复合材料与硫单质均匀混合,然后置入反应釜中,加热至120~180℃,加热时间为12~18小时,待反应釜冷却后,取出反应产物,得到硫-霉菌孢子碳球/磷化物复合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3439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