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黏膜切开刀在审
申请号: | 201810924871.0 | 申请日: | 2018-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147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6 |
发明(设计)人: | 李卫华;赵哲光;李晓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创想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8/12 | 分类号: | A61B18/12;A61B18/14 |
代理公司: | 嘉兴永航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65 | 代理人: | 侯兰玉 |
地址: | 3111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缩套管 切丝 注射接头 切开刀 导丝 外鞘管 注射针 连接手柄 手柄部 注射腔 管腔 鞘管 连通 剥离 容纳 手术过程 水分流失 穿孔的 同一端 端帽 内镜 整合 填充 注水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整合黏膜切开刀和注射针功能的新型黏膜切开刀。一种新型黏膜切开刀,包括手柄部和鞘管部,所述的鞘管部包括外鞘管、切丝、导丝、注射针、第一热缩套管和注射接头,切丝与导丝固定连接,导丝连接手柄部,外鞘管通过第一热缩套管连接手柄部和注射接头,手柄部和注射接头位于第一热缩套管的同一端部;所述的外鞘管内部设有至少两个管腔,管腔包括用于容纳切丝和导丝的切丝腔以及用于容纳注射针的注射腔,端帽通过第一热缩套管连通切丝腔,注射接头通过第一热缩套管连通注射腔。本发明实现了内镜下黏膜剥离手术前及手术中组织的剥离及注水,能够在手术过程中不断填充流失的水分,避免因水分流失造成组织过切和穿孔的情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手术切开刀,特别涉及一种新型黏膜切开刀,属于医疗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项新的治疗手段,也是临床应用前景很好的技术,让更多的早期消化道癌能够在内镜下一次性完全切除,免除了开腹手术的痛苦和器官的切除,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重要手术器具为黏膜切开刀。市场上常见的用于早癌剥离的切开刀有针刀、IT刀(带陶瓷头)、钩刀、三角刀、Flush刀(刀头中设有冲水孔)、啄木鸟刀等。
作为消化道病变治疗中的重要手段,医生在进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过程中,为了防止手术过程中造成穿孔,常常需要先进行黏膜下生理盐水的注射来台高病灶的位置,用注射针注射后需要更换黏膜切开刀,在手术过程中注射的生理盐水会随着手术时间而流失,需要重新注射生理盐水这个过程会浪费大量的时间,由于手术中生理盐水流失不能得到及时补充增加了手术中穿孔的风险。
专利申请号为CN201410281645.7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组合电刀,刀头部包括至少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间可以相对移动或转动的刀头,医生可以根据病灶部位组织的情况分析和判断使用合适的电刀的不同状态对病灶部位的组织选取合适的电刀类型,使手术操作安全快速。
专利申请号为201510937882.9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将IT刀和针刀以及喷水组合的多功能刀,具有IT刀功能和针刀功能,还具有喷水功能,喷出的液体可以冲洗出血点,改善内镜视野,也可以冲洗电极上粘附的烧焦组织。
所以,医生在手术过程中,会频繁更换手术器械,以满足各个手术的不同需要。但是,频繁的手术器械更换,既烦琐又耗时,不利于病人手术,这种需要具有多功能的组合切开刀节省更换器械的时间。上述发明专利可以实现医生不更换电刀而方便选用不同电刀刀头,或是实现喷水功能改善内径视野,但是,在需要黏膜下生理盐水的注射操作时,现有技术领域还没有产品能节省注射针注射后再更换黏膜切开刀的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整合黏膜切开刀和注射针功能的新型黏膜切开刀,在内镜下黏膜剥离手术中能够有效避免穿孔并提高手术效率,解决以上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黏膜切开刀,包括手柄部和鞘管部,所述的手柄部包括手柄、滑动把手和端帽,滑动把手上设有卡块,滑动把手通过卡块与手柄滑动连接,手柄通过端帽连接鞘管部,所述的鞘管部包括外鞘管、切丝、导丝、注射针、第一热缩套管和注射接头,切丝与导丝固定连接,导丝连接手柄部,外鞘管通过第一热缩套管连接手柄部和注射接头,手柄部和注射接头位于第一热缩套管的同一端部;所述的外鞘管内部设有至少两个管腔,管腔包括用于容纳切丝和导丝的切丝腔以及用于容纳注射针的注射腔,端帽通过第一热缩套管连通切丝腔,注射接头通过第一热缩套管连通注射腔;所述的切丝腔在远离手柄部的一端端部内壁设有用于限定切丝伸出长度的第一限位管,所述的注射腔在远离手柄部的一端端部内壁设有用于限定注射针伸出长度的第二限位管。
作为优选,所述的切丝与导丝之间设有钢丝绳,钢丝绳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切丝通过第一连接管与钢丝绳固定连接,导丝通过第二连接管与钢丝绳固定连接,第一连接管的外径大于第一限位管的内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创想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创想医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2487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