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用多通道散热器及散热管在审
申请号: | 201810921410.8 | 申请日: | 2018-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2294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1 |
发明(设计)人: | 张博峰;崔佳杰;辛晓鹰;张文博;杨志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1/053 | 分类号: | F28D1/053;F28F1/02;F28F1/12 |
代理公司: | 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1234 | 代理人: | 宋义兴 |
地址: | 710200 陕西省西安***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用多 通道 散热器 散热 | ||
本专利提供一种车用多通道散热管及该散热器,属于汽车冷却系统技术领域。该散热器的散热管为多通道散热管,该多通道散热管可以将散热管内部流体区域分成多个流道,将进入散热管的流体分成多个独立的流体区域流过。散热管的外部与散热带通过钎焊连接。由于散热管内部由传统的单一或者两通道改为多通道,可以有效的提高散热器的热交换能力。散热管内部的多通道结构可以有效的提高散热管的强度,提高耐压能力,从而可以提高散热器的结构强度,提高散热器的可靠性。在相同的散热器结构强度下,也可以降低散热管的壁厚,降低散热管的热阻,提高散热器的散热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冷却系统领域,特别涉及车用发动机散热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用多通道散热管及散热器。该散热器采用多通道散热管,高强度、低壁厚的多通道散热管的使用有效提高散热器的结构强度和热传导能力。
背景技术
目前车用发动机散热器普遍采用扁管、沙漏管、B型管。对于扁管,当散热管宽度大于26mm时,散热器管强度降低,散热管承压能力降低,极易产生变形,易造成泄漏。所以增加扁管的宽度以后,为了保证强度,需要增加壁厚,增加壁厚以后会使散热管热阻增加,从而降低传热性能。对于沙漏管,通过在管子的中间增加突起结构,将上下壁面的突起结构通过钎焊连接在一起,从而提高管子的结构强度,增加散热管宽度。突起的加工精度较高,如果精度达不到,会导致中间的突起未焊接或者焊接不可靠,从而使散热管的强度降低,易产生变形,发生泄漏。对于沙漏管,突起位置的外部不能与散热带接触,从而导致散热器的传热能力降低。对于B型管,存在的问题与沙漏管的问题相似,中间的焊点对散热管的强度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焊接的是否可靠直接影响散热管的强度。对于目前的扁管、沙漏管和B型管,普遍存在结构强度差,承压能力低的问题。同时由于目前的散热管使用一个或两个流体通道,流体与传热壁面的接触面积较小,内部散热面的小,流体区域的湍流强度较小,不利于散热器散热。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的传统散热管存在的强度低、承压能力差、传热能力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车用多通道散热管及该散热器。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车用多通道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器芯体,该散热器芯体包括散热管(1)和散热带(2),每个散热带(2)位于两个散热管(1)之间;其中,
每个散热管(1)包括上壁面(3)、下壁面(6)和波纹结构,波纹结构位于上壁面(3)和下壁面(6)之间,上壁面(3)和下壁面(6)分别与所述波纹结构的波峰和波谷连接,形成多个相互独立的流体通道(5)。
优选地,散热器还包括上水室和下水室,该上水室和下水室分别通过机械咬合与所述散热器芯体连接,用于分别向散热管(1)提供入水和出水。
优选地,所述散热器芯体与所述上水室和下水室之间具有橡胶密封装置,以保证散热器芯体与所述上水室和下水室之间密封可靠。
优选地,所述上壁面(3)和下壁面(6)分别与所述波纹结构的波峰和波谷通过焊接连接。
优选地,散热器还包括位于散热器芯体两侧的侧护板,用于连接并支撑所述上水室、散热器芯体和下水室。
优选地,将一板材的中间部位进行折叠,形成所述波纹结构,再将该板材的两端分别向所述中间部位折叠,形成所述上壁面(3)和下壁面(6)。
优选地,所述板材为铝合金板材。
更优选地,所述散热带(2)也为波纹结构,其波峰和波谷分别与两侧的散热管(1)的上壁面(3)或下壁面(6)接触连接;所述散热带(2)的波纹结构通过板材折叠而成。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车用多通道散热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壁面(3)、下壁面(6)和波纹结构,波纹结构位于上壁面(3)和下壁面(6)之间,上壁面(3)和下壁面(6)分别与所述波纹结构的波峰和波谷连接,形成多个相互独立的流体通道(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未经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2141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