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管道曝气输水混合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920912.9 | 申请日: | 2018-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934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3 |
发明(设计)人: | 曹建军;葛素;钟伟;徐英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2F7/00 | 分类号: | C02F7/00;C02F3/32;B01F3/04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王一琦 |
地址: | 20009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曝气管 管道曝气 溢水管 栅格 混合装置 空气泵 曝气头 溢水口 抽吸 浮力 输水 水中 光合作用 水中含氧量 水面 充分混合 上端敞口 伸缩移动 下端敞口 氧化底层 直接蒸发 浮力圈 上下层 二氧化碳 下端 液位 藻类 气管 连通 氧气 升降 释放 外部 移动 吸收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道曝气输水混合装置,包括空气泵、溢水管、曝气管;曝气管上端敞口,下端具有栅格,栅格通过链与沉载桩固定连接,曝气管四周与浮力圈固定连接,栅格上部与曝气头固定连接;溢水管下端敞口,上部四周具有溢水口,顶部与浮力片固定连接,溢水管自上而下套设于曝气管外部,随液位改变与曝气管发生伸缩移动;空气泵通过气管与所述曝气头连通。本发明利用管道曝气在抽吸过程中直接蒸发、氧化底层水中含有的氨、氮、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管道曝气的抽吸使上下层水得到充分混合,在阳光光合作用下,藻类吸收水中有害物质,释放氧气,又一次增加了水中含氧量;采用浮力作管道的申缩移动来解决水面升降问题,保持溢水口距水面不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下曝气装置,具体来说,是一种管道曝气输水混合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工业水产品养殖凶猛发展对池塘、沼泽地、河道等养殖与排放场所的污染日趋严重,有机沉淀物产生了大量的淤泥破坏了水质,净水越来越少。这说明底层沉淀有机物得不到充分的氧气氧化产生了厌氧发酵,释放出大量的氨氮、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溶解于水中,产生了大量耗氧,所以底层水含氧值超低水质变坏发臭,影响了环境。养殖带来了效益,但同时又破坏了环境,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现有的对下层有机沉淀物处理设备和方法还不够理想,如淤泥处理法:有清淤法、河床曝晒法;水中增氧法有:叶轮增氧机、水车增氧机、曝气增氧机和喷水式增氧等设备。
其中曝气增氧机,曝气增氧的同时,可把下、中、上层的水提升至水面产生各层次水的交换混合。但目前曝气增氧装置还存在不足,曝气提升不能全部地把低层含有氨氮和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的水抽吸至于上层水得到混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管道曝气输水混合装置,增加增氧量,减少氧化底层沉淀的有害物质;利用管道曝气在抽吸过程中直接蒸发、氧化底层水中含有的氨、氮、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管道曝气的抽吸使上下层水得到充分混合,在阳光光合作用下,藻类吸收水中有害物质,释放氧气,又一次增加了水中含氧量;解决池塘沼泽地等水面变化问题,采用浮力作管道的申缩移动来解决水面升降问题,保持溢水口距水面不变。
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管道曝气输水混合装置,包括空气泵1、溢水管5、曝气管7;曝气管7上端敞口,下端具有栅格10,栅格10通过链11与沉载桩12固定连接,曝气管7四周与浮力圈8固定连接,栅格10上部与曝气头9固定连接;溢水管5下端敞口,上部四周具有溢水口4,顶部与浮力片3固定连接,溢水管5自上而下套设于曝气管7外部,随液位改变与曝气管7发生伸缩移动;空气泵1通过气管2与所述曝气头9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空气泵1上部设有太阳能光伏板,利用太阳能对其曝气动力供电。
进一步的,所述溢水管5通过绳索6与浮力圈8固定连接,用于限制溢水管5的最大上浮位移。
进一步的,所述沉栽桩12为上小下大的锥形结构;链11上端连接栅格10的中心,尾端连接沉栽桩12上端;曝气时,水流从沉载桩12倾斜侧面的导流作用下进入曝气管7下口,再从曝气管7的上口流出。
进一步的,溢水口4溢水口4的流通截面积S≥D2/4π,其中D为溢水管5外径;溢水口4的S不小于曝气时所产生的流通截面积。
更进一步的,溢流管5下管口与浮力圈8上表面设置绳扣,由绳索6连结两端的绳扣;绳索6长度等于水面最大的涨幅距离H,水面上涨时溢流管5永远保持在绳索6的长度轨迹中作伸缩移动不会脱离。
进一步的,所述溢流管5、曝气管7采用透明材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增加增氧量,减少氧化底层沉淀的有害物质;
2)利用管道曝气在抽吸过程中直接蒸发、氧化底层水中含有的氨、氮、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2091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