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木腐菌类食用菌的栽培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909104.2 | 申请日: | 2018-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390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2 |
发明(设计)人: | 林安盛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安盛 |
主分类号: | A01G18/00 | 分类号: | A01G18/00;A01G18/20;A01G18/60;A01G18/69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博一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3 | 代理人: | 方传榜 |
地址: | 365118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菌类 食用菌 栽培 方法 | ||
一种木腐菌类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一、制备木棒培养基:将干木材车成若干圆木棒;在每个圆木棒的外圆周面上间隔开设有1~4条直通槽;使圆木棒放入农副产品下脚料溶液或营养液浸泡后捞起滤去多余水份;加入适量农副产品下脚料拌均匀后挑起装袋,经灭菌、冷却、菌种接种及菌丝生长形成木棒培养基菌种;二、食用菌接种:在消毒后的段木上间隔打数个直通孔,往直通孔内接上木棒培养基菌种;三、养菌出菇:接种后的段木移入智能恒温培养室进行养菌培养,段木彻底着菌后在室外大棚出菇,自然生长。本发明的菌丝可在段木上由里到外360°受菌,氧气通过带直通槽的菌种棒进入段木中心部位,促使食用菌菌丝由里到外均衡生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菌菇的栽培方法,具体的说是指一种木腐菌类食用菌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段木香菇等食用菌接种方法是:在段木上直线距离为8厘米左右、宽距5~6厘米、孔的直径1.2~2厘米呈品字型打孔,孔的深度3~4厘米之间接上木屑菌种。
该接种方式存在以下问题:1、传统打孔的深度太浅,而木质纤维素是直线的,菌丝容易沿着段木长度方向生长,很难沿着段木宽度方向生长。2、段木中间通气性很差,不利于菌丝向中心部位分解,根据木材囗径大小分别占20~50%的段木中心部位体积的菌丝无法吃透而浪费大量木材。3、囗径在8~20厘米的段木要打46~150个以上的孔穴,传统的打孔方法不但大量破坏了木材最有营养的树皮部位,还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大,而且360°旋转打孔极其繁琐和存在安全隐患。
另外,传统的段木香菇等食用菌生产是,将树木砍倒后截成断在山坡就近生产,存在问题:1、日夜温差大,连续下雨等因素不利食用菌菌丝生长,走菌时间长达7~8年以上,而且菌丝分解不透等。2、花菇是香菇极品,在低温干燥环境下生长的,而在山上白天干燥,晚上湿度大很难生长花菇,即使是日夜连续几天干燥天气,偶尔长出花菇,一旦雨雪来临,也会由极品变成次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木腐菌类食用菌的栽培方法,以解决现有木腐菌类食用菌的接种段木打孔太浅不利于菌丝向段木中心部位分解,打孔太多破坏了木材最有营养的树皮部位等缺陷。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木腐菌类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一、制备木棒培养基
先将干木材车成长度在4cm以上、口径在0.5~3cm之间的若干圆木棒;然后在每个圆木棒的外圆周面上间隔开设有1~4条平行于轴线的直通槽;接着使圆木棒放入农副产品下脚料的溶液、人工合成的白糖或红糖溶液或植物提取的营养液浸泡24~48小时后,捞起滤去多余水分;加入适量农副产品下脚料拌均匀后挑起并装袋,再经灭菌、冷却、菌种接种以及菌丝生长后形成木棒培养基菌种;
二、食用菌接种
先将段木放入消毒池中浸泡消毒,其中,漂浮在水中的上面为阳面,下面为阴面;然后在消毒后的段木上间隔打复数个内经略大于所述圆木棒的直通孔,相邻两个直通孔的间距为8~30cm;最后往段木的直通孔内接上所述木棒培养基菌种;
三、养菌出菇
接种后的段木移入智能恒温培养室进行养菌培养,段木彻底着菌后在室外大棚出菇,自然生长。
具体地,所述木腐菌类包括香菇、木耳、灵芝、灰树花以及猴头菇。
进一步地,所述圆木棒沿其中心轴线上打有一个中心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段木在消毒池消毒时,自然形成阴阳面后自动上传送带,所述传送带安装有多钻头打孔机,利用所述多钻头打孔机在段木阴面与阳面的交界面一次性打2~18个所述直通孔,打孔后的段木自动传送至多穴位接种机进行一次性接种。
进一步地,所述消毒池、传送带、多钻头打孔机以及多穴位接种机上方均配设有净化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安盛,未经林安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0910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猪苓仿生态种植方法
- 下一篇:麸皮粉在抑制桑黄发酵菌丝体老化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