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环境净化挠场产生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907523.2 | 申请日: | 2018-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1801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1 |
发明(设计)人: | 魏裕勳 | 申请(专利权)人: | 魏裕勳 |
主分类号: | C02F1/30 | 分类号: | C02F1/30 |
代理公司: | 深圳叁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34 | 代理人: | 张娜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北***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环境 净化 产生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环境净化挠场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保护壳体、量子本体、上接合部件、以及下接合部件;保护壳体为内部具有一物品容置室的呈圆柱状的中空筒体。根据本发明,在量子本体中的天然元素与矿石的波动频率、以及水体中的水分子间形成斥力波与引力波,利用此等波动进而产生挠场波动及自旋能量,用以改变液体分子的排列方式而形成更为适合饮用的水质与口感。又,本发明非常适用于农、林、牧、渔及其它产业液体或水的处理,而且亦非常适合用于溪水、河水、湖水、海水中污染物的处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环境净化挠场产生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能够形成量子挠场波动效应而形成斥力波与引力波的环境净化挠场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市面上将一般的水处理成量子水大多是采用人工磁石、人工烧结陶粒、或陶土制成,此类能量处理技术可以通过远红外线、光波能量、及磁化作用产生量子放射能,进而细化流液分子,提高水液能量,并使水分使体积变小、结构简化能使人体易于吸收,但是,上述的量子放射能存在能量不稳定、能量衰退快速、抑菌能力差、及溶氧量降底等诸多问题,且只能够处理少量的水。
因而,消费者大众莫不期待开发出一种不具有上述人工磁石、人工烧结陶粒、或陶土制成具有远红外线放射能的材料的缺陷,而且能够进一步提升能量稳定度的环境净化挠场产生装置。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案创作人基于多年从事相关产品的制造开发与设计经验,针对上述人工磁石、人工烧结陶粒、或陶土制成具有远红外线放射能的材料的缺陷加以检讨各种技术方案,经由详加研究及审慎评估及改良设计后,终于开发出一种不具有上述先前技术的结构缺陷而且能够进一步提升上述能量稳定度的环境净化挠场产生装置,至此而完成本发明。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环境净化挠场产生装置,通过量子本体中的天然元素、与矿石产生挠场波动频率利用水为导体,使水分子与量子产生斥力波与引力波的挠场自旋能量,形成量子纠缠、自旋挠场将量子能量传导进入水分子,当水分子在吸收了量子能量后,使得最小单位的水分子开始发生分子活性、离子键结合力等变化,能够彻底改变为可饮用、无污染、无菌等好水,还可以广泛应用于农、林、牧、渔及其它有关的水处理等行业,更可以用于处理溪水、河水、湖水、海水的污染问题。
为达成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环境净化挠场产生装置,其包括:保护壳体、量子本体、上接合部件、以及下接合部件。
其中,保护壳体为内部具有一物品容置室的呈圆柱状的中空筒体;量子本体为装设于保护壳体的物品容置室中,量子本体包括一中空杆体、以及设置于中空杆体内部的多个量子挠场产生单体;上接合部件连接于保护壳体的上端部,上接合部件为一端的内表面设有第一内螺纹部的第一螺纹接头;下接合部件连接于保护壳体的一下端部,下接合部件为一端的内表面设有第二内螺纹部的第二螺纹接头;其中量子本体为固接于保护壳体的沿着中空筒体的长轴方向的周围;当保护壳体的内径为d1、中央杆体的直径为d2时,d1大于或等于d2;上接合部件的内径为等于或不等于下接合部件的内径。
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其中环境净化挠场产生装置的量子本体进一步包括螺旋叶片;螺旋叶片为以中央杆体的中心为轴、沿着中央杆体的顶端以等距间隔L环绕延伸至中央杆体的底端;而且当保护壳体的内径为d1、中央杆体的直径为d2、螺旋叶片的等效直径为d3时,d1大于或等于d2与d3的总合。
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其中环境净化挠场产生装置的保护壳体、上接合部件、与下接合部件进一步加工为一体。
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其中环境净化挠场产生装置的上接合部件、及/或下接合部件进一步加工为密封状态。
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其中环境净化挠场产生装置的上接合部件、及/或下接合部件进一步具有吊挂器件、锁固器件、螺合器件、或其他的固定元件。
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其中环境净化挠场产生装置的螺旋叶片为连续式螺旋叶片、或片接式螺旋叶片中的至少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魏裕勳,未经魏裕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0752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