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节能型观众状态识别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886332.2 | 申请日: | 2018-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0912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8 |
发明(设计)人: | 钱文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钱文伟 |
主分类号: | H04N5/64 | 分类号: | H04N5/64;H04N21/422;H04N21/44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2000 江苏省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节能型 观众 状态 识别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节能型观众状态识别方法,该方法包括使用一种节能型观众状态识别机构来识别观众状态,所述节能型观众状态识别机构包括:信号接收设备,集成在电视的外壳内,用于对来自电视观众手中的遥控器的遥控信号进行监测,以确认电视观众操作遥控器的平均时间间隔;CMOS传感设备,集成在电视的外壳内,用于在接收到的平均时间间隔超过限量时,面向电视的前方以进行图像感应动作,获得并输出相应的实时感应图像;定制处理系统,用于对所述实时感应图像执行定制处理以获得对应的定制处理图像,并输出所述定制处理图像;疲惫检测设备,用于接收所述定制处理图像,并对所述定制处理图像执行疲惫检测,以获得电视观众的当前疲惫等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功耗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节能型观众状态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电视指利用电子技术及设备传送活动的图像画面和音频信号,即电视接收机,也是重要的广播和视频通信工具,电视机最早由英国工程师约翰·洛吉·贝尔德在1925年发明。电视用电的方法即时传送活动的视觉图像。同电影相似,电视利用人眼的视觉残留效应显现一帧帧渐变的静止图像,形成视觉上的活动图像。
电视系统发送端把景物的各个微细部分按亮度和色度转换为电信号后,顺序传送。在接收端按相应几何位置显现各微细部分的亮度和色度来重现整幅原始图像。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各国电视信号扫描制式与频道宽带不完全相同,按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的建议用拉丁字母来区别。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与电视相关的图像处理功耗过高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节能型观众状态识别方法。
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三个重要发明点:
(1)为了降低图像检测耗费的功率,只有在接收到的遥控操作的平均时间间隔超过限量时,启动面向电视的前方以进行的图像感应动作,以实现对观众的疲惫等级的检测以及后续电视自动开关的处理;
(2)采用两级确认的方式对椒盐噪声点进行高精度检测,其中,将灰度值为0或255的像素点确定为椒盐初检像素点,对每一个椒盐初检像素点执行以下处理:确定其周围各个方向中每一个方向的各个邻近像素点,确定其灰度值与每一个方向的各个邻近像素点的灰度值均值的绝对值,将各个方向的绝对值中选取数值最小的绝对值作为参考值,当所述参考值大于预设差值阈值时,确定其为椒盐确认像素点;
(3)只对椒盐噪声进行滤波处理,尤为重要的是,基于椒盐噪声周围各个方向的像素点的灰度值分布情况选择不同的滤波模式。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节能型观众状态识别方法,该方法包括使用一种节能型观众状态识别机构来识别观众状态,所述节能型观众状态识别机构包括:信号接收设备,集成在电视的外壳内,用于对来自电视观众手中的遥控器的遥控信号进行监测,以确认电视观众操作遥控器的平均时间间隔;CMOS传感设备,集成在电视的外壳内,与所述信号接收设备连接,用于在接收到的平均时间间隔超过限量时,面向电视的前方以进行图像感应动作,获得并输出相应的实时感应图像;定制处理系统,与所述CMOS传感设备连接,用于对所述实时感应图像执行定制处理以获得对应的定制处理图像,并输出所述定制处理图像;疲惫检测设备,与所述定制处理系统连接,用于接收所述定制处理图像,并对所述定制处理图像执行疲惫检测,以获得电视观众的当前疲惫等级;自动开关设备,与所述疲惫检测设备连接,用于在电视观众的当前疲惫等级超过预设疲惫等级时,将电视切换到休眠状态;其中,在所述信号接收设备中,对来自电视观众手中的遥控器的遥控信号进行监测,以确认电视观众操作遥控器的平均时间间隔包括:获取每次接收信号的时刻以作为触发时刻,计算各个触发时刻之间的各个时间间隔,取所述各个时间间隔的平均值以作为电视观众操作遥控器的平均时间间隔;其中,所述CMOS传感设备还用于在接收到的平均时间间隔未超过限量时,停止面向电视的前方进行的图像感应动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钱文伟,未经钱文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8633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