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多位并联加压铸造装置的熔体升液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863947.3 | 申请日: | 2018-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880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3 |
发明(设计)人: | 赵祖德;黄志伟;陈强;赵高瞻;陶健全;万元元;李明;邢志辉;李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2D18/04 | 分类号: | B22D18/04 |
代理公司: | 重庆弘旭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0209 | 代理人: | 兰芳 |
地址: | 400039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升液管 并联加压 多位 熔体 下段 铸造装置 升液 大型铝合金 过程安全 运动机构 装置安装 工艺流程 保温套 充液口 板形 舱体 伸入 铸造 清晰 生产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多位并联加压铸造装置的熔体升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升液管上段、升液管下段以及包设在所述升液管上段的保温套,其中,所述升液管上段与充液口连接,所述升液管下段部分伸入到熔体之中,且所述升液管上段和所述升液管下段之间通过运动机构实现对接。本发明的装置安装简单、操作方便,使用过程安全可靠,工艺流程清晰、稳定性高,已在大型铝合金框架类、板形类、舱体类构件多位并联加压铸造中实现了批量生产,推广应用价值较高,工业潜力巨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铸造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多位并联加压铸造装置的升液系统。
背景技术:
多位并联加压铸造技术是在低压铸造、差压铸造技术的基础上发展的先进铸造技术,在升液过程中,熔炉体在气压的作用下沿升液管上至铸型型腔中,完成充型及凝固过程,具有多区同步充型、惰性气氛防氧化升液、分级加压凝固等技术特点,成形铸件具有尺寸精度高、力学性能好、内部质量和成品率高等特点,在航空航天、兵器、汽车工业等领域应用广泛。多位并联加压铸造过程中,压缩空气进行保温炉内,降低升液管中铝熔体的温度,而铝熔体在升液、充型、增压、保压和卸压工艺过程长达40~50min,特别是铸造完后,铸型的移出时间更长,在升液管与铸型的进水口部位易出现铝熔体先凝固,铸件得不到有效补缩,升液管无法拔出的现象,严重影响铸造生产效率和铸件的品质。因此,要解决多位并联加压铸造铝合金熔体升液过程中的上述问题,需在升液管外部安装升液管保温套,以保证铝熔体在升液、充型、增压、保压过程中升液管中铝熔体的工艺温度。将升液管设计为上下两段式结构,在不吊走铸型的情况下直接移走升液管,防止多位并联加压铸造升液管出现冻死的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避免升液管出现冻死现象并且提高铸件品质的用于多位并联加压铸造装置的熔体升液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多位并联加压铸造装置的熔体升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升液管上段、升液管下段以及包设在所述升液管上段的保温套,其中,所述升液管上段与充液口连接,所述升液管下段部分伸入到熔体之中,且所述升液管上段和所述升液管下段之间通过运动机构实现对接密封。
为了进一步提高安全性能,在所述升液管上段底部端面或/和在所述升液管下段顶部端面设置有橡胶垫。
为了进一步提高铸件品质,所述保温套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保温套a、保温层和外套。
优选的,在所述保温套a内还设置有电阻丝,所述电阻丝通电后对保温套进行加热。所述保温套a采用光纤棉材质。
为了进一步提高结构可靠性,所述外套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向外凸出的外沿,其中上部外沿通过螺钉锁定在充液口部件上,所述外套下部外沿通过螺钉锁定在固位板上,并且在所述保温套a的上顶部和下底部分别设置有定位板,在保温套a上顶部的定位板与所述充液口部件之间还设置有密封垫。
优选的,所述升液管上段的上部外侧设置有台阶,所述台阶卡设在所述充液口部件的底部,且所述升液管上段伸入所述充液口部件的充液口内并且与所述充液口上部平齐。
为了进一步提高安全性能,在所述固位板底面的与升液管上端开口相同的部分设置有向外延伸的凹槽。
为了进一步便于安装且提高安全性能,所述升液管下段升入到保温炉的石墨坩埚之中,在所述保温炉的顶部设置有与石墨坩埚相通的升液口,所述升液管下段穿过所述升液口并插设在所述石墨坩埚内,所述升液管下段的上部通过台阶卡设或锁定在所述升液口顶部,在所述升液管下段顶部外沿设置有橡胶垫。
优选的,所述运动机构包括平移机构和升降机构,且所述运动机构设置在所述保温炉下方。
优选的,所述平移机构包括铺设在地面的轨道,以及设置在所述保温炉下方的行走轮,所述行走轮通过液压传动机构驱动并在轨道上进行移动,所述升降机构为螺旋升降机构。
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未经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6394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