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网络侧发起号码变更的隐私保护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839492.1 | 申请日: | 2018-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410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3 |
发明(设计)人: | 王俊;田永春;吴坤;曾浩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研究所;成都卫士通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12/02 | 分类号: | H04W12/02;H04W76/30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邓世燕 |
地址: | 6100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网络 发起 号码 变更 隐私 保护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网络侧发起号码变更的隐私保护方法,首先由核心网侧的数据管理功能针对某用户产生新的掩护身份;第二,核心网侧的统一身份管理功能将新的掩护身份通过传输通道加密传输到UE侧;第三,UE接收到来自网络侧的新掩护身份之后,仅在空闲态才触发UE侧的永久身份标识变更的执行;最后,UE侧在空闲态先用旧永久身份标识发起去附着流程,以释放本用户对旧永久身份标识的占用,然后再以新永久身份标识重新发起附着流程;至此,UE侧和网络侧都以新的永久身份标识来代表该用户。本发明方法能达到特殊行业用户的隐私保护效果,以满足特殊行业用户的高安全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网络侧发起号码变更的隐私保护方法。
背景技术
移动通信系统是当今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它具备广域覆盖性和体制封闭性两个显著特征,前者能够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的无线连接能力,后者能够为用户提供相对安全通信能力。因此,越来越多的关键行业都依托于移动通信系统的广域覆盖特征与安全特征来开展其关键业务,并通过移动通信系统用户面的安全防护增强机制来提高其业务安全性。
移动通信系统也不再只是面向普通公众用户,5G在设计之初就提出了要面向垂直行业应用,这就意味着除了用户、运营商、网络设备提供商之外,还将有更多新的利益相关方参与其中。更进一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国家军民融合战略的实施,运营商将仅仅只是整个移动通信生态中的一个环节,各种垂直行业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利益相关方和参与者。面向关键行业的5G高安全应用的需求也就变得越来越迫切。
另一方面,随着5G技术的发展,ICT技术的融合将会使得原本封闭的移动通信系统变得开放,互联网的各种安全风险在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都将存在,运营商将仅仅只是整个移动通信生态中的一个环节,导致运营商管辖范围内网络的安全性对于关键行业用户来说只是相对的,仅仅在移动通信系统的用户面做安全增强不再足以确保关键行业的安全性,移动通信系统的控制面也需要进行安全防护增强,特别是针对关键行业用户的隐私保护需要。
有高安全需求的关键行业的移动通信系统安全模型如图1所示,包括移动终端-服务网络-可信网络-高安全应用,其中,服务网络包括接入网络和核心网拜访网络,完全依托于移动通信系统的公共基础设施;可信网络主要是核心网归属网络,由通用功能和关键行业的定制功能共同组成;高安全设备是基于通用移动通信终端进行安全增强;高安全应用则是关键行业完全定制的应用功能。
在这个安全模型下,关键行业通过部分定制功能来实现网络的安全增强,为了控制关键行业的投入成本,同时考虑到运营商管辖的边界问题,定制功能只出现在核心网的归属网络,而接入网络和核心网的拜访网络则全是标准的网络功能。
在这个前提下,关键行业用户的高安全设备UE在进行网络附着过程时,服务网络的网元将是从UE到归属网络信息流传输路径上绕不过的必经之路。
国际标准对5G的隐私保护方案有了较大提升,通过引入SUCI机制,防止攻击者通过空口上捕获用户永久身份标识(在3G/4G中为IMSI,在5G中为SUPI),从而解决了4G中所遗留的UE在首次附着时可能在空口上暴露用户永久身份标识的问题。然而,5G引入并应用了诸多新技术,ICT技术的融合将会使原本封闭的移动通信系统变得开放,导致从接入网络或核心网拜访网络也存在着较大的用户永久身份标识被捕获到的可能性,因此对于有高安全需求的关键行业来说,需要防止通过在运营商的公共基础设施之上捕获用户永久身份标识,解决UE在接入网和拜访网络上暴露用户永久身份标识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研究所;成都卫士通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研究所;成都卫士通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3949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