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结合性有机/无机复合敷料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826659.0 | 申请日: | 2018-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862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23 |
发明(设计)人: | 刘茂龙;韩桂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皖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L15/24 | 分类号: | A61L15/24;A61L15/28;A61L15/18;A61L15/32;A61L15/4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500 广东省佛山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结合性 有机/无机复合 敷料 表面形成 改善材料 丝素蛋白 制备 填充 三维网状结构 生物活性玻璃 丝素纳米颗粒 医用敷料材料 分子链伸展 高分子微球 菱形 分散性能 交联结构 结构疏松 孔洞结构 摩擦性能 生物玻璃 网络结构 微球材料 微小凸起 物理结合 有机材料 复合材料 分子链 京尼平 自组装 缠结 交联 卡口 空腔 微球 加长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结合性有机/无机复合敷料的制备方法,属于医用敷料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技术方案采用京尼平通过与丝素蛋白交联,使丝素蛋白的分子链加长,丝素纳米颗粒结构疏松,其分子链伸展并插入β‑C的空腔后,形成分子内和分子间的交联结构,最终形成三元网络结构,并在冷动作用下自组装形成规则的菱形高分子微球,通过微球对生物活性玻璃表面形成的孔洞结构有效填充,球形填充有效提高材料的比表面积并改善材料的摩擦性能,提高材料与有机材料之间的物理结合性能,同时微球材料表面可以形成卡口,生物玻璃表面形成的微小凸起有效提高材料之间的缠结性能,紧密结合并形成三维网状结构,进一步改善材料的结合性,提高复合材料的分散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结合性有机/无机复合敷料的制备方法,属于医用敷料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敷料在医学上一般是指暂时性盖在伤口上,起保护作用的覆盖物。皮肤损伤时选择合适的敷料覆盖在伤口上,它可保护伤口、控制感染、协助控制出血、防止感染并吸收分泌物,提供有利于创面愈合的湿润环境,从而促进伤口快速愈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用敷料方面取得了非常快的发展,出现了很多结构不同、性能优良、功能全面的新型医用敷料。这类敷料不仅可以减少患者的疼痛、快速有效止血,还能加快伤口快速愈合,减轻伤痛,减少瘢痕增生。从理论的角度来讲最佳敷料应该具备以下特性:1、具有良好的通透性并且能够有效的隔细菌、隔有害微粒;2、接触面能保持一定湿度,从而加速上皮组织形成减轻疼痛并分解坏死组织;3、可吸收多余的渗出物;4、去除敷料时不会与伤口发生粘连以免更换敷料带来二次损伤。敷料是种类繁多,本文结合敷料的材质和用途,将敷料分成天然材料类、人工合成材料类、药物性敷料类和组织工程类。
生物活性玻璃用于促进创口的愈合也是当今的一个研究方向。一些研究表明45S5生物活性玻璃能促进软组织如皮肤等软组织的再生。由于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具有显著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的功能,所以如何改善生物活性玻璃在有机机体中的分散性差,容易团聚,且生物活性玻璃与有机相的结合较松散,使得材料的力学性能提高不明显这一问题,是现有突破的关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活性玻璃在有机机体中的分散性差,容易团聚,且生物活性玻璃与有机相的结合较松散,使得材料的力学性能提高不明显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高结合性有机/无机复合敷料的制备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1)按重量份数计,分别称量45~50份氧化硅、20~25份氧化钠、25~30份氧化钙和2~3份五氧化二磷置于坩埚中,搅拌混后并保温预热,升温加热,保温熔融,静置冷却至室温,研磨并收集过筛,得研磨粉末;
(2)按重量份数计,分别称量45~50份研磨粉末、3~5份羧甲基纤维素、10~15份碳酸氢铵和2~3份玉米淀粉置于搅拌机中,搅拌混合并压制成型,保温反应,静置冷却至室温,破碎并研磨,收集得多孔生物玻璃颗粒;
(3)按重量份数计,分别称量45~50份质量分数1%丝素蛋白溶液、85~90份质量分数10%乙醇溶液、25~30份质量分数2%环糊精溶液和1~2份京尼平置于烧杯中,保温反应,真空冷冻干燥,研磨过筛,得改性颗粒;
(4)按重量份数计,分别称量45~50份改性颗粒、25~30份多孔生物玻璃颗粒和45~50份质量分数5%聚乙烯醇溶液置于研钵中,研磨混合并收集混合液,再按体积比1:1,将混合液与质量分数10%海藻酸钠溶液搅拌混合,收集改性涂覆液并流延成膜,冷冻处理并在室温下解冻,如此冷冻解冻3~5次后,静置干燥,即可制备得所述高结合性有机/无机复合敷料。
步骤(1)所述的升温加热为按10℃/min升温至1400~1500℃。
步骤(2)所述的压制成型压强为20~25MPa。
步骤(4)所述的冷冻温度为-25~-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皖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佛山皖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2665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