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建立双介质储层分类标准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820949.4 | 申请日: | 2018-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478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6 |
发明(设计)人: | 王丹丹;肖开华;魏修平;冯琼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49/00 | 分类号: | E21B49/00;G06F30/20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 代理人: | 吴大建;何娇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立 介质 分类 标准 方法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建立双介质储层分类标准的方法,包括:将研究区内测试的储层按照产能由大到小的顺序划分为M个等级;获取每个产能等级的储层在坐标系中的特征点集合;根据特征点集合建立储层产能大小—储层孔隙度—裂缝测井响应综合指数交汇图版;根据交汇图版分别确定每个产能等级的储层的储层孔隙度阈值和裂缝测井响应综合指数阈值,并通过储层孔隙度阈值获得对应的储层渗透率阈值;根据每个产能等级的储层的储层孔隙度阈值、裂缝测井响应综合指数阈值和储层渗透率阈值对目标双介质储层进行分类。方法解决了裂缝难以表征发育程度对储层影响大小的问题,通过与产能紧密结合,更客观地反应了储层质量和级别。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气勘探开发技术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建立双介质储层分类标准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程度的提高,有裂缝发育的致密复杂储层日益成为重要的研究目标。在该类储层中,裂缝往往既可以是油气的储集空间,又是油气渗流的重要通道,因此裂缝的发育程度对储层的储集性能和产能大小具有重大的影响。调研发现,裂缝的定量评价主要是指各类裂缝参数的确定和计算,主要包括裂缝孔隙度、裂缝渗透率、裂缝密度、裂缝张开度、裂缝宽度等,这些参数从不同角度反映出裂缝的发育特征和程度。在储层评价中的裂缝评价中往往是综合利用多个参数从不同的方面一起说明裂缝对储层的影响大小。
在裂缝发育的双介质储层的评价中裂缝因素鲜有定量参数参与,偶见根据成像数据计算的裂缝孔隙度和裂缝渗透率等参与储层评价,但参数越多储层评价标准的研究和确定越困难,因此需要一个综合参数来定量反映裂缝对储层的影响大小。
然而,由于储层分类标准一般依据储层物性结合沉积相进行分类,分类参数也主要是根据孔隙度和渗透率数据,有些精细分类会参考储层微观参数,如孔喉数据等,却并未见到裂缝发育综合参数参与到储层分类评价中,并少有依据产能分级的储层分类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建立双介质储层分类标准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研究区内的测试的储层按照产能由大到小的顺序划分为M个等级,其中,M为大于2的正整数;步骤2,获取每个产能等级的储层在坐标系中的特征点集合,该特征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为储层所对应的储层孔隙度和用于反映裂缝发育程度的裂缝测井响应综合指数;步骤3,根据该特征点集合建立储层产能大小—储层孔隙度—裂缝测井响应综合指数交汇图版;步骤4,根据该交汇图版分别确定该每个产能等级的储层的储层孔隙度阈值和裂缝测井响应综合指数阈值,并通过该储层孔隙度阈值获得对应的储层渗透率阈值;步骤5,根据该每个产能等级的储层的储层孔隙度阈值、裂缝测井响应综合指数阈值和储层渗透率阈值对目标双介质储层进行分类。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步骤2具体包括:步骤21,根据测井专业计算的单井储层物性参数,获取第i产能等级的每个储层所对应的储层孔隙度,其中,i为小于或等于M的正整数;步骤22,计算该第i产能等级的每个储层的裂缝响应综合指数;步骤23,分别将该储层孔隙度和该裂缝响应综合指数作为横坐标和纵坐标,形成该第i产能等级的每个储层在坐标系中的特征点。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步骤22包括:步骤221,将研究目标层的裂缝分为低角度裂缝和高角度裂缝两种类型,其中根据裂缝产状,该低角度裂缝为倾角小于45°的裂缝,该高角度裂缝为倾角大于或等于45°的裂缝;步骤222,利用该研究目标层的岩芯、成像和常规测井曲线来识别低角度裂缝测井响应特征和高角度裂缝测井响应特征;步骤223,基于低角度裂缝测井响应特征和高角度裂缝测井响应特征建立裂缝测井响应识别模式;步骤224,根据裂缝测井响应识别模式,通过叠加放大裂缝测井响应信息来建立反映裂缝孔隙性和渗透性的裂缝测井响应综合指数模型;步骤225,对该裂缝测井响应综合指数模型进行校正,使其精度满足预设条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2094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