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垂直极化微带半波振子弹载指令机天线在审
申请号: | 201810811833.4 | 申请日: | 2018-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634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7 |
发明(设计)人: | 王永华;石俊峰;李绪平;李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电子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Q1/38 | 分类号: | H01Q1/38;H01Q1/48;H01Q1/50;H01Q9/28;H01Q19/28;H01Q1/28 |
代理公司: | 西北工业大学专利中心 61204 | 代理人: | 刘新琼 |
地址: | 710100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载体 天线 半波振子 垂直极化 微带耦合 反射杆 半波 馈电 微带 垂直 子弹 指令 天线辐射单元 俯仰 安装方式 地面设备 辐射能量 最大增益 极化 弹载 通畅 覆盖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垂直极化微带半波振子弹载指令机天线,包括微带耦合馈电半波振子、组合反射杆、金属载体。天线辐射单元采用垂直于金属载体轴线的安装方式以形成垂直于金属载体轴线的极化,组合反射杆安装于微带耦合馈电半波振子后方与左右使得天线主要辐射能量集中于金属载体后下方,形成俯仰10°‑50°、方位±30°的能量覆盖,同时天线最大增益达7.8dBi,使得弹载天线能通畅的与地面设备联系。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天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垂直极化微带半波振子弹载指令机天线,用于实现微波能量的空间辐射。
背景技术
弹载指令机天线用于导弹上,通过接收地面站的信号,可以实现有效的指令制导,攻击敌方目标。对于改善导弹攻击的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
本弹载指令机天线不同于传统指令机天线。传统指令机天线一般采用鞭状天线形式,天线高度一般为四分之一工作频率波长,天线辐射方向图在方位面为全向,导致该天线增益较低。本天线具有的优点,首先,本天线辐射能量主要集中于导弹后下方,方位与俯仰面覆盖范围宽,其次,天线方向图前后比大,非使用方向辐射能量小,最后天线增益高,相比于传统的鞭状天线增益只有2.8dBi左右,本天线增益达7.8dBi,这就可以保证导弹有更远的指令制导距离。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高天线增益及满足天线方向图覆盖范围要求:针对导弹指令制导需要垂直极化及天线方向图覆盖导弹后下方的需求,提出了一种新型弹载指令机天线,通过将微带耦合馈电半波振子垂直安装于导弹弹体上以实现垂直于弹体轴线的极化;其次在弹体上安装组合反射杆,反射杆位于半波振子左右与后方,这样可以使天线主要辐射能量向导弹后下方辐射,同时也提高了天线的增益,满足了指令机系统的需求。
技术方案
一种垂直极化微带半波振子弹载指令机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微带耦合馈电半波振子、组合金属反射振子和金属载体;金属载体上安装微带耦合馈电半波振子与组合金属反射振子;组合金属反射振子由四个反射振子组成,其中第一反射振子与第二反射振子安装在微带耦合馈电半波振子两侧,第三反射振子与第四反射振子安装在微带耦合馈电半波振子的辐射方向的反方向。
所述的微带耦合馈电半波振子包括介质板、辐射振子、馈线、金属地和馈电端口,介质板的一面设有辐射振子、馈线和馈电端口,另一面设有金属地,通过调节辐射振子的长宽来改善工作带宽内的电气性能。
所述的第一反射振子、第二反射振子第三反射振子与第四反射振子为金属反射杆。
所述的金属载体为金属圆柱。
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垂直极化微带半波振子弹载指令机天线,有益效果如下:
①天线辐射单元采用微带耦合馈电半波振子,很好的满足了系统对电气与结构两方面的要求。首先辐射单元垂直安装于导弹上,实现了天线极化垂直于导弹轴线方向,同时天线的主要辐射方向为前方,前后比较好。
②与普通微带耦合馈电半波振子相比,天线辐射振子尺寸减小了30%,同鞭状天线相比高度几乎相等,有利于同导弹弹体共形,通过对天线的分析,天线尺寸减小的主要原因为天线与弹体间存在比较强的耦合,等效为天线附加了一段电感,有效的减小了天线的尺寸。
③在弹体上安装组合反射杆,使得天线的辐射能量集中于指令机系统要求的覆盖空域,同时也提高了天线的增益,天线增益达7.8dBi比传统鞭状天线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弹载天线的结构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微带辐射单元结构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微带辐射单元正面与背面结构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电子工程研究所,未经西安电子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1183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