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D2D通信协作的任务卸载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792193.7 | 申请日: | 2018-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340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5 |
发明(设计)人: | 武继刚;张新想;史雯隽;张欣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W4/70 | 分类号: | H04W4/70;H04W52/02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林丽明 |
地址: | 510006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d2d 通信 协作 任务 卸载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D2D通信协作的任务卸载算法,包括以下步骤:S1:初始化所有任务在本地执行,计算任务基于本地执行方式的能耗和执行时延Ti(0);S2:在MEC环境下,计算单个任务在特定的执行方式的能耗和执行时延;S3:在MEC环境下,将单个任务基于特定的执行方式的能耗和执行时延与单个任务基于本地执行方式的能耗和执行时延做比较,根据比较结果计算对应的能耗‑执行时延比;S4:根据能耗‑执行时延比选择单个任务在MEC环境下最优的执行方式;S5:循环执行S2~S4,直至得到所有任务在MEC环境下最优的执行方式。本发明通过确定出每种任务的执行方式,并增加协作通信与协作计算,为设备提供多种可选择执行方式,有效降低了传输时延,降低设备能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边缘计算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D2D上的任务卸载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无线通信设备(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以及车联网等)的广泛应用,用户对网络数据传输速度以及网络延迟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移动设备应用的增多,移动设备需要进行密集而大规模的运算,而设备本身计算能力有限,因此需要将设备上大型任务进行迁移,移动边缘计算的出现,能够有效扩展移动设备的计算能力,无线设备可以将部分或全部密集型计算任务和等待时延敏感的任务卸载到边缘服务器去执行。
移动设备任务的卸载与数据传输对网络要求较高,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5th-Generation,5G)的应用,有效解决了用户当前对网络的需求。5G网络具有高速率、大容量、低时延以及高带宽等特点,其可扩展性能够满足极端多变网络需求,能够为用户提供更高的峰值速率以及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能效。5G网络能够让整个网络保持始终如一的高速速率,而5G技术下的设备也不再仅仅是终端,它将成为包括多跳通信在内的5G无线技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5G网络集合了计算和通信技术,MEC(Mobile Edge Computing,移动边缘计算)将无线网络和互联网技术融合在一起,并在无线网络增加计算、存储、处理等功能,可以利用无线接入网络就近为用户提供所需服务和云端计算功能,将计算内容与计算能力下沉,提供智能化的流量调度,其也因此成为5G网络的核心技术之一,移动边缘计算也正式纳入5G的标准架构中。
D2D通信(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设备到设备通信)是一种基于蜂窝系统的近距离数据直接传输技术,其不需要通过基站进行转发,能够有效减轻基站的负担,降低数据传输时延,提升频谱利用效率。在5G网络环境下应用D2D通信技术,能够有效减轻蜂窝网络以及移动设备的负担、增加数据传输速率、提升网络的稳定性,降低移动终端的电池能耗。
在D2D环境下,通过将计算密集型任务卸载到附近设备或边缘服务器,移动设备可以节约能源和加速计算过程。任务卸载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最小化执行时延或执行能耗,在满足延迟限制的同时,最小化移动设备的能量消耗或者在能量消耗和执行延迟之间寻找适当的折衷。
针对移动边缘计算中任务卸载问题,众多文献对移动设备电压及频率进行动态调整,以此实现时延最小化,或者对移动设备上任务优先级进行排序,控制能耗和执行时延。移动边缘计算中,设备间协作通信与协作计算,能够有效降低移动设备的能耗与时延,其也因此成为移动边缘计算中的研究热点,当前对移动边缘计算的研究中,众多文献对协作通信中,数据的传输,大多采用解码转发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但在D2D模式中,随着设备间距离的增加,采用解码转发方式进行数据传输,能耗与时延都会急速增加。其次,还存在以下缺点:频繁调整设备电压及CPU频率,在D2D模式下,会降低设备使用寿命,增加额外能量消耗;未能考虑设备间协作计算与协作传输,设备在卸载任务到边缘服务器时,数据传输速率较低,增加了设备的传输时延与能量消耗。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工业大学,未经广东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9219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