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射流粒化喷枪及熔渣粒化换热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781320.3 | 申请日: | 2018-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602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6 |
发明(设计)人: | 张凝;陈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能立化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B3/06 | 分类号: | C21B3/06;C21B3/08;B01J2/02;F27D1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0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射流粒化 喷嘴 喷枪 粒化换热室 渣流槽 换热装置 粒化 熔渣 周向均匀布置 并列布置 从上到下 喷枪喷口 向上倾斜 依次增大 中心轴线 喷出口 喷口 破碎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射流粒化喷枪及熔渣粒化换热装置。装置包括粒化换热室、射流粒化器和渣流槽。射流粒化器设置有射流粒化喷枪,射流粒化喷枪设置在粒化换热室的上部,且位于渣流槽下方。射流粒化喷枪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并列布置的第一喷嘴、第二喷嘴和第三喷嘴,且第一喷嘴、第二喷嘴和第三喷嘴的喷口直径依次增大。第一喷嘴、第二喷嘴和第三喷嘴均为水平或向上倾斜设置,且其喷出口中心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依次为α、β和θ,0≤α≤15°、0≤β≤25°、0≤θ≤35°。射流粒化喷枪设置两个以上,两个以上射流粒化喷枪沿述粒化换热室周向均匀布置,且射流粒化喷枪喷口方向均朝向渣流槽正下方。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破碎效果好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射流粒化喷枪及熔渣粒化换热装置,属于节能环保领域的冶金熔渣处理与余热回收利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熔渣是在冶金生产过程中的高温、熔融态产物,如液态的高炉渣、钢渣、铜渣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热能资源。
例如液态高炉渣是一种典型的熔渣,急冷处理的高炉渣形成大量的玻璃相的非晶态物质,具有较高的水合活性,是生产水泥等建筑材料的优质原料。同时,液态高炉渣温度在1300℃到1600℃之间,具有很高的热能回收利用价值。
目前,液态高炉渣主要采用水淬法处理,水淬后的高炉渣可用于制作水泥等建筑材料,水淬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耗水量大;产生H2S和SOx造成大气污染;热能没有得到回收;水淬渣含水率高,研磨需进行干燥处理;循环水中所含微细颗粒对水泵和阀门等部件的磨损和堵塞非常严重,系统维护工作量大,增加了维护费用。
针对高炉熔渣水淬工艺的缺点,20世纪70年代国外就已经开始研究干式粒化熔渣的方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风淬法和离心法。风淬法是用大功率造粒风机产生高速气流吹散液态高炉渣,其主要缺点是动力消耗大、设备庞大复杂、占地面积大、投资和运行费用高,在液态高炉渣流量变化时,风速和风量不易协调,且大量的冷风进入系统也降低了热量回收的品质。离心法是依靠转盘或转杯高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将液态高炉渣粒化,虽然不需要造粒风机这样的高耗能设备,但是高速旋转的转盘或转杯与高温熔渣直接接触,因此降低了粒化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加之粒化效果对液态高炉渣的温度和流量变化较为敏感,仅靠调节转速效果并不理想,并且熔渣向四周高速飞散也不利于设备的紧凑设计,高温熔渣集中高速撞击设备内部某一部位,也易造成设备的局部过热而损坏设备。
近几年,国内的部分科研团队也对熔渣的粒化工艺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例如转杯粒化、机械轮粒化、高压气体粒化等,在熔渣粒化工艺发展的基础上也试图开发分体式或一体式粒化和能量回收装置,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针对问题优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射流粒化喷枪及熔渣粒化换热装置。
本发明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射流粒化喷枪,能够用于喷出高压射流介质对从渣流槽溢下来的液态熔渣进行破碎,所述射流粒化喷枪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并列布置的第一喷嘴、第二喷嘴和第三喷嘴,且所述第一喷嘴、第二喷嘴和第三喷嘴的喷口直径依次增大;所述第一喷嘴、第二喷嘴和第三喷嘴均为水平或向上倾斜设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喷嘴水平设置或向上倾斜设置,其喷出口中心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为0≤α≤15°。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喷嘴水平设置或向上倾斜设置,其喷出口中心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β为0≤β≤25°。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三喷嘴水平设置或向上倾斜设置,其喷出口中心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θ为0≤θ≤35°。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射流粒化喷枪能够喷出的高压射流介质包括高压水、高压蒸汽、高压气固两相流或高压固体颗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能立化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能立化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8132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