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热声发动机有效
申请号: | 201810744111.1 | 申请日: | 2018-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010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9 |
发明(设计)人: | 胡剑英;孙岩雷;罗二仓;张丽敏;罗开琦;胡江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03G7/00 | 分类号: | F03G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莹;吴欢燕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声发 动机 | ||
本发明涉及热声加热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声发动机。该热声发动机中的主水冷器、回热器和高温换热器顺次连接,高温换热器的壳体内置有核燃料堆,从而使得发动机内自激振荡的工作气体直接与核燃料堆进行换热,将核燃料堆的热量转化为机械能或者传递给环境,使核燃料堆得到有效的冷却,形成一种非能动的气冷堆,可使核堆的安全性获得提高;同时,将核燃料堆与热声发动机直接耦合换热使外燃式的热声发动机变成了一种准内燃机的形式,大大简化了系统换热流程,系统功率密度可以获得大幅度提高,且热声发动机的承压壁面不再需要承受高温,内部工作介质可工作在更高的温度,潜在的热力性能也将获得大幅提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声加热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声发动机。
背景技术
热声发动机是利用热声效应,实现热能到声能转化从而实现声功输出的声波发生器。热声效应是由热在弹性介质(常为高压惰性气体)中引起声学自激振荡的物理现象。利用热在压力气体中产生自激振荡这一热声现象,可以实现将热转换为压力波动。压力波是交变机械能,也就实现了热-机转换。热声发动机是指通过热声效应由热产生机械动力的装置,其输入的热量由加热器来提供。热声发动机的高温加热器是热声发动机上的核心部件之一,它将时均的热量从外热源传递给惰性气体工质。
核能(或称原子能)是通过核反应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符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核燃料是指可在核反应堆中通过核裂变或核聚变产生实用核能的材料。核燃料体为由铀混合物粉末烧结成的二氧化铀陶瓷芯块,该瓷芯块通常为柱体,将几百个芯块叠在一起装入细长锆合金材料制成的套管内,使得核燃料在套管内产生核反应,由于核反应就像是在燃烧原子,因此将该结构称为燃料棒。
由于核燃料在核反应堆中反应时产生的能量远大于化石燃料,因此核燃料体内的核燃料在发生反应时,将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为了避免反应堆因过热烧毁,须采用循环水(或其他物质)带走链式反应产生的大量热能,而导出的热量可以使水变成水蒸气,并与其他工质进行热量的交换,并最终将核能转化为其他的能量。现有的核燃料体的冷却通常采用水冷(也包括钠冷、气冷)的方式进行,热量被间接的传输到外界,此方式虽技术成熟,但在热量传递的品位较低,传热过程复杂,系统庞大。
目前,现有的热声发动机中,热量由外热源通过壁面传输到热声发动机内的工作气体时,发动机壳体作为换热壁面必须同时承受高温和高压,由于最高换热温度受到材料性能的限制,使得热声发动机的热工转换效率的也受到了较大的限制。此外,由于热量需要通过换热器壁面传入发动机内,因此外燃式的热声发动机通常体积较大,功率密度较低,不利于实际应用。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现有的热声发动机中,热量由外热源通过壁面传输到热声发动机内的工作气体时,发动机壳体作为换热壁面必须同时承受高温和高压,热声发动机的热工转换效率受到材料所能承受的最高换热温度的限制,以及外燃式热声发动机体积较大、功率密度较低、不利于实际应用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声发动机,包括顺次连通的主水冷器、回热器和高温换热器,所述高温换热器的壳体内置有核燃料堆,所述核燃料堆用于提供核燃料利用反应的场所,所述核燃料堆与流经所述高温换热器内的工作气体之间进行热交换,以使所述工作气体升温。
优选的,所述高温换热器还包括至少一个控制棒,各个所述控制棒分别插装在所述核燃料堆内、和/或分别分布于所述核燃料堆的周围,每个所述控制棒均用于控制所述核燃料堆内的核燃料反应进行的快慢。
优选的,所述核燃料堆内设有多孔结构,所述多孔结构由核燃料构成,并能在所述核燃料堆内形成至少一条轴向气体流道,每条所述气体流道内均能插入所述控制棒;在每条所述气体流道内分别流通有所述工作气体,以使所述工作气体流经各条所述气体流道时、能分别与至少一个所述核燃料堆之间进行热交换。
优选的,所述多孔结构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4411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