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用乙烯基酯树脂制备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810734059.1 | 申请日: | 2018-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089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30 |
发明(设计)人: | 吴辉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海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70/52 | 分类号: | B29C70/52;B29C70/54 |
代理公司: | 南京正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43 | 代理人: | 李寰 |
地址: | 212404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纤维 树脂 乙烯基酯树脂 碳纤维复合材料 成型模具 制造工艺 牵引机 脱模剂 引发剂 制备 预处理 按比例混合 树脂浸渍槽 原材料树脂 后处理 结合能力 浸渍树脂 拉挤工艺 物理结合 纤维集束 乙烯聚酯 复合材料 工艺流程 浸胶槽 热氧化 网眼板 模具 穿过 | ||
本发明涉及复合材料,具体地说,是一种采用乙烯基酯树脂制备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工艺。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原材料树脂、引发剂、脱模剂,主要工艺流程包括纤维集束架,网眼板,碳纤维预处理,树脂浸胶槽,成型模具,后处理,牵引机,先将树脂、引发剂、脱模剂按比例混合搅拌均匀注入树脂浸渍槽,经过拉挤工艺,碳纤维经浸渍树脂、穿过模具后形成成型模具,再进入牵引机。本发明是加大了与树脂的接触面积,可进一步提高碳纤维与乙烯基酯树脂的物理结合能力,同时热氧化表面处理可以在不损失碳纤维强度的情况下,增加与乙烯聚酯树脂的结合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合材料,具体地说,是一种采用乙烯基酯树脂制备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工艺。
背景技术
碳纤维增强聚合物具有强度高、性变小、弹性模量适中、耐腐蚀、质轻、抗疲劳性优异等优点,已用于建筑结构补强、抗震加固等方面,其中碳纤维布材有大量的研究和应用实例,其技术比较成熟,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强度是钢的4-8倍,模量接近钢材,相对密度远小于钢材,与玻璃纤维比,不仅强度、模量和相对密度等性能较优,其耐蚀性、抗湿性,耐碱性、抗盐水性与耐疲劳性也比较好,但我国对其他的碳纤维增强热固材料的方式还较少。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披露了一种采用乙烯基酯树脂制备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工艺,通过乙烯基酯树脂制备碳纤维复合材料,不仅提高树脂基体的耐热性耐火性,通时更高性能的碳纤维可大大增加安全系数。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使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采用乙烯基酯树脂制备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工艺,主要包括原材料树脂、引发剂、脱模剂,主要工艺流程包括纤维集束架,网眼板,碳纤维预处理,树脂浸胶槽,成型模具,后处理,牵引机,先将树脂、引发剂、脱模剂按比例混合搅拌均匀注入树脂浸渍槽,经过拉挤工艺,碳纤维经浸渍树脂、穿过模具后形成成型模具,再进入牵引机。
本发明进一步改进,成型模具采用梯度加热方式,成型温度为80-140°,为保证树脂固化成型。
本发明进一步改进,复合材料加强筋在出模具后要进行在线的后固化处理,后处理温度要高于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本发明进一步改进,拉挤工艺中的拉挤速度0.3-0.4m/min,使得碳纤维体积含量60%左右。
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碳纤维浸渍树脂后在模具内连续固化成型,形成连续的单项纤维复合材料。
本发明进一步改进,将树脂、固化剂和脱模剂按一定100:2:1.5的重量比混合搅拌均匀后注入树脂浸渍槽,碳纤维经预处理,浸渍树脂后在模具内连续固化成型,预处理采用热氧化处理方式,处理时间为2分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是加大了与树脂的接触面积,可进一步提高碳纤维与乙烯基酯树脂的物理结合能力,同时热氧化表面处理可以在不损失碳纤维强度的情况下,增加与乙烯聚酯树脂的结合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图。
图中1-纤维集束架,2-网眼板,3-碳纤维预处理,4-树脂浸胶槽,5-成型模具,6-后处理,7-牵引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发明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描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定。
实施例:一种采用乙烯基酯树脂制备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工艺,主要包括原材料树脂、引发剂、脱模剂,主要工艺流程包括纤维集束架1,网眼板2,碳纤维预处理3,树脂浸胶槽4,成型模具5,后处理6,牵引机7,先将树脂、引发剂、脱模剂按比例混合搅拌均匀注入树脂浸渍槽4,经过拉挤工艺,碳纤维经浸渍树脂、穿过模具后形成成型模具5,再进入牵引机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海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海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3405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