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浇筑预制叠合墙体的组合式模具和预制叠合墙体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10732582.0 | 申请日: | 2018-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486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08 |
发明(设计)人: | 朱凤起 | 申请(专利权)人: | 承德绿建建筑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8B7/18 | 分类号: | B28B7/18;B28B7/00;B28B7/28;E04C2/3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7 | 代理人: | 刘洪勋 |
地址: | 067000 河北省承德市高新区***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浇筑 预制 叠合 墙体 组合式 模具 结构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浇筑预制叠合墙体的组合式模具和预制叠合墙体结构,包括外模结构围合成的矩形的模具框架,外模结构设有插孔,组合式模具还具有通过该插孔贯穿模具框架围合区域且闭合插孔的第一内模块和第二内模块,构造出具有现浇区域和连通孔的预制叠合墙体结构,该组合式模具使用方便快捷,兼顾内、外墙体的浇筑作业,浇筑而成的墙体结构整体性好,浇筑过程简便,可免用灌浆套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浇筑预制叠合墙体的组合式模具和预制叠合墙体结构。
背景技术
叠合墙(双皮墙)通常包括两层相互之间留有间隔的预制墙体。在预制墙体内分布有横纵交错的钢筋。需要构造建筑墙体结构时,将多个预制的叠合墙运至施工现场,通过起重机移动叠合墙至预定位置后与地面连接。通过对多片叠合墙进行连接作业,构造出横向及纵向连接的不同形态建筑墙体结构。目前叠合墙之间的连接作业多采取现场施工的方式。具体为,两片叠合墙两侧预留空间,再支搭模具将该预留空间围合成现浇区域,向该现浇区域灌浇混凝土,待混凝土达到强度要求后拆除模具完成墙体的施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浇筑预制叠合墙体的组合式模具,解决现有技术中一些预制叠合墙体的现浇区域浇筑质量不高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浇筑预制叠合墙体的组合式模具,该组合式模具包括外模结构围合成的矩形的第一模具框架,所述第一模具框架其中两个彼此相对置的外模结构横向间隔设置多个插孔,该两个外模结构的插孔数量相等,位置彼此相对应;其中一个所述外模结构具有多个第一插孔,该外模结构为第一外模结构,所述第一插孔为沿所述第一外模结构长度方向延伸的条形孔,且该第一插孔沿所述第一外模结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另一个所述外模结构具有第二插孔,该外模结构为第二外模结构,所述第二插孔为圆形或多边形,其孔径小于所述第一插孔的宽度,且该第二插孔沿所述第二外模结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其余两个外模结构为第三外模结构;
所述组合式模具设有若干组穿孔部件,每组该穿孔部件通过一组所述插孔对贯穿所述第一模具框架围合区域,并且闭合所述插孔;
所述穿孔部件包括第一穿孔部件和第二穿孔部件,所述第一插孔部件包括分别通过且闭合位置相对应的所述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向所述第一模具框架围合区域延伸的第一内模块和第二内模块,所述第一内模块与第二内模块相连接;
所述第二外模结构和第三外模结构具有钢筋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外模结构的内表面具有多个向所述第一模具框架围合区域内凸起的第三内模块,该第三内模块位于所述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插孔之间的区域,且该第三内模块的侧部与所述第一内模块的侧部面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组合式模具还包括外模结构围合而成的第二模具框架,该第二模具框架与所述第一模具框架相互层叠布置,所述第二模具框架其包括两个第四外模结构和两个第五外模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四外模结构包括,第四外模板,其两长边分别具有与所述第四外模板相垂直连接,并朝远离所述第二模具框架围合区域水平延伸的第四延伸部;所述第四外模结构还具有多个分别具有与所述第四外模板和第四延伸部相垂直连接,并朝远离所述组合式模具围合区域延伸的第四加强肋。
进一步地,所述第四外模板为单级台阶型结构,其具有朝向所述第二模具框架围合区域延伸的横向端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五外模结构包括,矩形的第五外模板,其两长边分别具有与所述第五外模板相垂直连接,并朝远离所述第二模具框架围合区域水平延伸的第五延伸部;所述第五外模结构还具有多个分别具有与所述第五外模板和第五延伸部相垂直连接,并朝远离所述组合式模具围合区域延伸的第五加强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承德绿建建筑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承德绿建建筑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3258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