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折叠式纹影装置及基于其的气体温度场可视化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718822.1 | 申请日: | 2018-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004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8 |
发明(设计)人: | 蔡志岗;范可舟;李佼洋;邓森;范泽涛;奉玮杰;王嘉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G01N30/54 |
代理公司: | 广州润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46 | 代理人: | 林伟斌;杨钊霞 |
地址: | 51027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凸透镜 纹影 分束镜 平面反射镜 测试区 折叠式 光源 成像装置 转换光路 可视化 温度场 刀口 成像 光学成像技术 切割光束 依次设置 刀口处 反射光 平行光 出射 重影 反射 图像 汇聚 转换 | ||
本发明涉及纹影光学成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折叠式纹影装置及基于其的气体温度场可视化方法;该纹影装置包括光源及在光源后方依次设置的分束镜、凸透镜及平面反射镜;凸透镜及平面反射镜之间用于设置测试区;经平面反射镜的反射光经凸透镜后被分束镜转换光路,且在分束镜转换光的路径上设有用于切割光束的刀口;还包括对从刀口出射的光进行成像的成像装置。光源发出的光经分束镜和凸透镜后生成平行光并通过测试区,经平面反射镜的反射后再次分别通过测试区和凸透镜,通过分束镜转换光路汇聚于刀口处,最终被成像装置接收成像。该折叠式纹影装置,能提高纹影图像的清晰度,并解决重影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纹影光学成像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折叠式纹影装置及基于其的气体温度场可视化方法。
背景技术
纹影装置可以观测流场的分布,广泛应用于流体混合、气体泄漏、燃烧等现象的观察。但对于常规“Z”字型与直线型纹影装置,光线仅单次通过测试区,纹影图像清晰度不高,限制了实验的定量分析;基于凹面镜的反射式光路,入射光路与反射光路不严格重合,存在重影问题。
目前实验中常利用热敏电阻温度计,热电偶温度传感器等接触式方法测量气体温度,但其响应时间较长,且干扰气流流向,数据精度不高,可靠性较差;而以红外热像仪为代表的非接触测温方法精度较好,但设备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折叠式纹影装置,能提高纹影图像的清晰度,并解决重影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折叠式纹影装置,包括光源及在光源后方依次设置的分束镜、凸透镜及平面反射镜;凸透镜及平面反射镜之间用于设置测试区;经平面反射镜的反射光经凸透镜后被分束镜转换光路,且在分束镜转换光的路径上设有用于切割光束的刀口;还包括对从刀口出射的光进行成像的成像装置。
上述方案中,光源发出的光经分束镜和凸透镜后生成平行光并通过测试区,经平面反射镜的反射后再次分别通过测试区和凸透镜,通过分束镜转换光路汇聚于刀口处,最终被成像装置接收成像。该折叠式纹影装置,能提高纹影图像的清晰度,并解决重影的问题。
优选地,还包括用于调节光源、分束镜、凸透镜及平面反射镜位置的光学支架。位置的调节便于保证光源发光点、分束镜、凸透镜及平面反射镜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进而提高成像质量。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光学支架用于调节光源、分束镜、凸透镜及平面反射镜的高度、转动角度及俯仰角度。
优选地,光源的发光点位于凸透镜的焦点位置上。这样设置能提高成像质量。
优选地,光源的发光点与分束镜之间的距离为8-12㎜。进一步优选地,光源的发光点与分束镜之间的距离为10㎜。
优选地,光源为LED准单色光源,其光谱带宽较窄,可有效减少不同波段光线因折射产生的色散影响;分束镜为50-50分束镜,其棱长为40㎜;凸透镜的直径为60㎜,焦距为150㎜;平面反射镜的直径为100㎜;凸透镜与平面反射镜的间距为300㎜;刀口与分束镜的间距为10㎜;成像装置为高分辨率CCD,能进一步提高纹影图像的清晰度,成像装置的画幅像素为1024×1024,成像装置与刀口的间距为20㎜。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体温度场可视化方法,基于上述折叠式纹影装置,所述刀口与测试区气流方向垂直,使用该折叠式纹影装置对气柱进行成像以获取气柱的纹影灰度图,包括如下步骤:
S1.在纹影灰度图中截取薄层区域;
S2.获取所述薄层区域的纹影图像灰度数据,在薄层区域中选取灰度极大值点与灰度极小值点并计算灰度差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1882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