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态组网方法、设备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0716449.6 | 申请日: | 2018-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622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1 |
发明(设计)人: | 周艳;吴问付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48/16 | 分类号: | H04W48/16;H04W12/06;H04W4/06;H04W76/27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刘岩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态 组网 方法 设备 系统 | ||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动态组网方法、设备及系统,使得在一些运营商的宏网覆盖的盲区,目标终端可以通过该运营商的宏网接入到移动网络。该方法包括:移动接入设备接收该移动接入设备的配置信息,其中,该移动接入设备的配置信息包括该动态移动网络所属宏网的空口配置信息;该移动接入设备发送无线广播信息,该无线广播信息包括该动态移动网络所属宏网的空口配置信息;其中,该无线广播信息用于一个或多个终端接入该动态移动网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动态组网方法、设备及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全球移动网络覆盖仍然存在盲区。比如,在山区搜救和一些海面搜救等移动宏蜂窝网络(以下简称宏网)覆盖不到的地方,目标终端无法通过运营商的宏网接入到移动网络。
为解决该问题,现有技术中提出一种无线自组织网络(mobile ad-hoc network)。该无线自组织网络是一个由几十到上百个节点组成的、采用无线通信方式的、动态组网的多跳的移动性对等网络。其中,无线自组织网络不需要固定设备支持,各节点(如目标终端)自行组网,能够快速、便捷、高效地部署,适合于一些紧急场合的通信需要。
然而,现有的无线自组织网络中的各节点之间采用短距无线通信协议,从而导致无线自组织网络传递范围有限。也就是说,对于一些运营商的宏网覆盖的盲区,现有技术还无法满足盲区内终端在紧急场合的通信需要。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动态组网方法、设备及系统,使得对于一些运营商的宏网覆盖的盲区,可以满足盲区内终端在紧急场合的通信需要。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动态组网方法,应用于动态移动网络,该方法包括:移动接入设备接收该移动接入设备的配置信息,其中,该移动接入设备的配置信息包括该动态移动网络所属宏网的空口配置信息;该移动接入设备发送无线广播信息,该无线广播信息包括该动态移动网络所属宏网的空口配置信息;其中,该无线广播信息用于一个或多个终端接入该动态移动网络。不像现有的无线自组织网络不支持与运营商的宏网之间的协同通信,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移动接入设备可以接收动态移动网络所属宏网的空口配置信息,并发送携带动态移动网络所属宏网的空口配置信息的无线广播信息,因此可以在一些运营商的宏网覆盖的盲区部署动态移动网络,该动态移动网络通过对宏网进行补充覆盖,使得可以和宏网实现无缝对接和互通,从而可以在无需对目标终端进行任何修改或者定制化的情况下,根据该无线广播信息按照运营商的宏网方式即可接入该动态移动网络,并且可以和运营商的宏网实现无缝对接和互通。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移动接入设备发送无线广播信息,包括:在该移动接入设备具有的接入设备功能被激活之后,该移动接入设备发送无线广播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态组网方法还包括:该移动接入设备确定需要激活该移动接入设备具有的接入设备功能。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在移动接入设备确定需要激活该移动接入设备具有的接入设备功能之后,再激活该移动接入设备具有的接入设备功能,从而可以防止该动态移动网络可能对宏网造成的干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移动接入设备的配置信息还包括该动态移动网络允许使用的条件;相应的,该移动接入设备确定需要激活该移动接入设备具有的接入设备功能,包括:该移动接入设备确定该动态移动网络允许使用的条件满足。基于该方案,移动接入设备可以确定需要激活该移动接入设备具有的接入设备功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动态移动网络允许使用的条件包括:该动态移动网络允许使用的区域或者该动态移动网络允许独立工作的时间周期中的一个或多个;该移动接入设备确定该动态移动网络允许使用的条件满足,具体为:该移动接入设备确定该移动接入设备当前所在的位置在该动态移动网络允许使用的区域内;或者,该移动接入设备确定当前时间在该动态移动网络允许独立工作的时间周期内。基于该方案,移动接入设备可以确定该动态移动网络允许使用的条件满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1644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