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Sb/Sn磷酸盐的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687557.5 | 申请日: | 2018-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994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发明(设计)人: | 杨剑;潘军;钱逸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M4/58;H01M4/62;H01M10/054;H01M10/058;B82Y30/00 |
代理公司: | 济南金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19 | 代理人: | 张宏松 |
地址: | 250199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sb sn 磷酸盐 负极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钠离子 电池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基于Sb/Sn磷酸盐的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其中,基于Sb的磷酸盐负极材料为SbPO4/rGO材料,所述的SbPO4/rGO材料为在石墨烯纳米片上均匀生长有SbPO4纳米棒;基于Sn磷酸盐的负极材料为SnP2O7/rGO材料,所述的SnP2O7/rGO材料为在石墨烯纳米片上均匀生长有SnP2O7纳米颗粒;本发明的负极材料以石墨烯为基底材料,增加了导电性,有利于电荷的传输,从而有利于电化学性质。具有很好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组装成全电池之后,SbPO4/rGO材料即使在1.2kW Kg‑1的功率密度下,也有高达99.8Wh Kg‑1的能量密度。SnP2O7/rGO材料在0.049kW Kg‑1的功率密度下,能量密度高达120.8Wh kg‑1。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Sb/Sn磷酸盐的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属于钠离子电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新型储能装备已经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商业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是石墨,理论比容量较低,能量密度无法满足大功率电器像电动汽车等的要求。与此同时,锂资源在地球中的含量匮乏并且分布不均,限制了锂离子电池在大型储能设备中的发展。相对而言,钠离子电池虽然能量密度较低,但在自然界中的含量丰富,与锂的化学性能类似,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的组成、原理相似,且具有容易提纯等优点,越来越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青睐。但是由于钠离子半径比锂离子半径大,使得钠离子在晶格中脱嵌和传输相对困难,因此寻找高容量、长循环寿命、优异倍率性能的钠离子负极材料仍然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挑战。
相对于脱嵌机制的负极材料(ACS Nano2018,12,1887),合金机制的负极材料拥有更高的理论比容量和安全性能;相对于转化机制的负极材料(Nano Energy 2016,19,279),合金机制的负极材料具有更低的电化学电位(Nanolett.2012,12,3783),因而在组装全电池的时候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是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钠电负极材料。但是它们也有自身的缺陷,比如在脱嵌钠的过程中,体积膨胀效应较大,导致结构更易坍塌,从而使得循环稳定性变差。对于合金机制的负极材料的改性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Sci.Rep.2015,5,8418)。
相对于合金机制的P,Si等负极材料(Adv.Energy Mater.2017,8,1701827),基于Sb和Sn的负极材料具有更高的导电性和小的极化电压,因而会表现出好的倍率性能。但是,Sb和Sn 的氧化物和硫化物,在其充放电过程中的产物Na2O和Na2S的导电较差,同时这些中间产物会溶于电解液,导致其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差(Adv.Funct.Mater.2015,25,214)。因而Sb和Sn 的磷酸盐化合物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主要优势有以下几点:第一,他们都具有好的电化学活性而且是安全无毒的绿色材料(Chem.Mater.2015,27,6668)。第二,充放电过程中的中的中间产物Na3PO4作为一种离子导体能够缓解循环过程中的体积膨胀效应和减缓Na+的扩散阻力,有利于其电化学性能的发挥(Phys.Rev.B 2004,70,064302)。第三,磷酸盐在反应过程中可以形成三维的电子通道,大大提高了反应效率(J.Power Sources 2016,331,16)。综上所述,对Sb 和Sn磷酸盐的研究非常有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Sb/Sn磷酸盐的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学,未经山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8755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