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声纹识别的私钥生成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0686837.4 | 申请日: | 2018-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6161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4 |
发明(设计)人: | 杨税令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无链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9/08 | 分类号: | H04L9/08;H04L9/40 |
代理公司: | 北京挺立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65 | 代理人: | 蔡宗慧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粤海街道高新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声纹 识别 生成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声纹识别的私钥生成方法,包括声音采集、私钥生成与私钥使用,其中音频处理又进一步分为音频处理、种子生成与生成完成,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基于声纹识别的私钥生成系统,包括声音采集模块、私钥生成模块与私钥使用模块,其中私钥生成模块有进一步分为音频处理子模块、种子生成子模块与生成完成子模块,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实现了使用指纹加密数据的作用,解决了私钥丢弃被盗等问题,实现了在区块链上使用指纹加密的作用,解决了公开环境下私钥可靠使用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区块链领域,特别是一种基于声纹识别的私钥生成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私钥是非对称加密中最重要的信息,其安全性直接决定了非对称加密算法的安全性,在目前,私钥本身所基于的数学推导是无法被逆向计算的,从纯数学的角度私钥是安全的,但是私钥也是一串字符,这个字符需要我们保存,我们可能采用计算机存储、使用手抄记录、采用移动设备随身携带,虽然私钥无法被逆向破解,但是只要它是可以被记录的,那就可以通过其它方式获取,比如盗窃、远程入侵等手段,另外即使作恶者不使用这些手段窃取私钥,也可能因为我们自身管理不善导致丢失,比如存储私钥的U盘丢失、手抄记录的私钥纸片被水冲褪色等,那么如何可以提高我们私钥的安全性,不会丢失不会被盗窃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基于声纹识别的私钥生成方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包括如下步骤:
(1)声音采集:通过声音采集器提示用户念一段话,并采集声音,接着,将采集的声音数据转为音频数据,声音采集器依次去掉音频数据中的杂音和背景音;
(2)私钥生成,具体包括如下子步骤:
(2.1)音频处理:通过声纹分析器将音频数据中人员的发音部分提取出来,并进一步提取出发音的每一个音节,分析每个音节的语调、速度特征,将音节特征按时间维度组织还原为正常发音,并将发音数据序列号转化为字符串;
(2.2)种子生成:通过声纹分析器将步骤(2.1)中所生成的字符串通过数据摘要算法提取特征,并通过声纹私钥器使用提取的特征加上环境变量生成种子;
(2.3)生成完成:通过声纹私钥器使用步骤(2.2)中生成的种子生成密钥对,保留私钥,发布公钥,并完成私钥生成;
(3)私钥使用:通过声纹私钥器使用私钥加密数据,并将加密后的数据对外发布,接着通过声纹私钥器检验外部使用公钥验证数据与发送者身份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则允许当事人在需要时使用私钥还原数据,并完成私钥使用。
进一步的,步骤(2.2)中所述数据摘要算法具体为:通过声纹分析器将所述步骤(2.1)中生成的字符串中的每个字符转为8位二进制,计算转为二进制后的数字长度,并用长度对512取模后获得余数,如果余数不为448,那么开始在二进制数字后补位,第一个补1,第二个补0,第三个补1,依次循环,每补一位重新计算长度对512取模的余数,直到满足位448时停止循环,然后获取补位完成后的二进制长度,用长度除以512取余数,当余数不为零时,给该二进制数字补数字零,然后重新计算余数,余数依然不为零时继续补数字零,一直循环到余数为零,将补零获得的512整数倍长度的字符串按512长度分割为多段二进制,并将每段512的二进制数放入五段缓存区中,分别标示为A、B、C、D、E,将缓存区中的二进制按以下公式进行位移运算:
f(t)=(B AND C)or(B AND D)or(C AND D)(40=t=59)
将每个缓存区的运算结果进行顺序拼接获得特征值。
进一步的,步骤(2.2)中所述环境变量为区块高度。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一种基于声纹识别的私钥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声音采集模块、私钥生成模块与私钥使用模块,其中私钥生成模块有进一步分为音频处理子模块、种子生成子模块与生成完成子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无链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未经本无链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8683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