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木霉生物有机肥产品中木霉孢子保活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686415.7 | 申请日: | 2018-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860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8 |
发明(设计)人: | 沈其荣;黄启为;刘东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傅婷婷;徐冬涛 |
地址: | 211225 江苏省南京市溧***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后熟 生物有机肥 混匀 木霉 氨基酸溶液 木霉孢子 保活 酸解 种木 农业行业标准 测定混合物 堆肥 产品保存 腐熟堆肥 固体菌种 真菌孢子 混合物 配方量 氨基酸 制备 中和 化肥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木霉生物有机肥产品中木霉孢子保活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将酸解氨基酸溶液按一定的添加比例加进腐熟堆肥中,充分混匀、中和、进行第一次后熟,此时混合物的pH在4左右;再将配方量的化肥与第一次后熟的氨基酸堆肥充分混匀后再进行第二次后熟;测定混合物的实际pH,再加入一定量的酸解氨基酸溶液进行第三次后熟,使产品pH稳定在6‑7之间;最后加入木霉固体菌种充分混匀、包装。按照该方法制备的木霉生物有机肥产品保存一年后,其木霉真菌孢子浓度仍然超过3×107个/克,显著大于农业行业标准(2×107个/克)。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有机肥领域,涉及一种木霉生物有机肥产品中木霉孢子保活方法。
背景技术
生物有机肥(NY 884-2012行业标准:有机质≧40%、功能菌≧2×107,水分≦30%、pH 5.5-8.5)和复合微生物肥(NY/T 798-2015行业标准:有机质≧20%、氮磷钾养分8-25%、功能菌≧2×107,水分≦30%、pH 5.5-8.5)是目前我国微生物肥料中的两类当家品种,为我国土壤肥力提升和固体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做出了贡献。但是,近来我们从市场上收集了9个样品,其功能菌含量全部达不到农业部的行业标准(表1),有的产品几乎测不到功能菌,而从相应厂家采回的、刚才包装出厂的新鲜样品,其功能菌含量均超过农业部的行业标准,有的甚至高出了1-2倍(表1)。
表1生物有机肥市场样品和新鲜样品指标比较
发明人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各产品中养分含量(渗透压指标)与这些样品中功能菌含量没有关系(相关系数不高),而产品的pH值与功能菌含量密切相关。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介质中NH4+(对微生物没有杀伤作用)和NH3(对微生物有强力杀伤作用)的转化完全受介质pH的控制(图1),当介质pH小于7,95%的形态为NH4+,当介质pH大于7,NH4+迅速转变成NH3而成为气体挥发(图2)。
由于生物有机肥和复合微生物肥中的主体物质是腐熟堆肥,其pH一般都在7.8-9.2,这种高pH生物肥在产品储运过程中会将肥料产品中的NH4+迅速转化成气态NH3,这种气态NH3对产品中所有微生物均有强大的杀死作用,功能菌当然也不例外。木霉真菌受气态NH3的毒害程度比芽孢杆菌更大、更敏感。如果不对腐熟堆肥的pH进行调节至7.5以下,那就意味着所有生物肥都是只含有机质、而不含功能菌的有机肥了,因此,调控好生物肥产品中的pH是制造生物肥的最关键一步,但过去的生物肥基本不调控其pH,这就是生物肥效果不好的根本原因。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发明人对一种木霉生物有机肥产品的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获得了本发明的木霉生物有机肥产品木霉孢子保活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木霉生物有机肥产品中木霉孢子保活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木霉生物有机肥产品中木霉孢子保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酸解氨基酸溶液按一定的添加比例加进腐熟堆肥中,充分混匀、中和、进行第一次后熟;后熟结束后的pH一般在3.5-4.5;
(2)将配方量的化肥与第一次后熟的氨基酸堆肥充分混匀后再进行第二次后熟;此时pH会因化肥的加入而上升;
(3)测定混合物的实际pH,如pH超过7.0,再加入一定量的酸解氨基酸溶液进行第三次后熟,使产品pH稳定在6-7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农业大学,未经南京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8641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长肥效的园林绿化苗木肥料
- 下一篇:杀虫药肥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