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通道纳米流体强化换热试验测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669541.1 | 申请日: | 2018-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020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8 |
发明(设计)人: | 闫素英;吴泽;王峰;王兴;王胜捷;高世杰;田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内蒙古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5/00 | 分类号: | G01N25/00;B82Y15/00;B82Y3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冠榆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666 | 代理人: | 朱亚琦;魏振柯 |
地址: | 010051 内蒙古***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道 纳米 流体 强化 试验 测试 装置 | ||
1.一种微通道纳米流体强化换热试验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通道纳米流体强化换热试验测试装置包括储液罐(1)、盘管式加热器(2)、流体供给控制组、微通道盒组(3)、直流电源(4)、数据测量分析组和集液灌(5);所述盘管式加热器(2)位于所述储液罐(1)内,所述储液罐(1)、所述流体供给控制组、所述微通道盒组(3)和所述集液灌(5)之间依次流体导通;所述直流电源(4)与所述微通道盒组(3)电连接;所述数据测量分析组包括光学数据收集仪、数据采集仪(6)、同步器(20)、水压及温度测量元件和数据分析仪(7),所述水压及温度测量元件包括进口温度传感器(12)、进口水压传感器(13)、出口温度传感器(14)、出口水压传感器(15)和用于测量流经所述流体供给控制组流体流量的流量计(16),所述进口温度传感器(12)的输出端、所述进口水压传感器(13)的输出端、所述出口温度传感器(14)的输出端、所述出口水压传感器(15)的输出端和所述流量计(16)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数据采集仪(6)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进口温度传感器(12)和所述进口水压传感器(13)位于所述微通道盒组(3)的进口端,所述出口温度传感器(14)和出口水压传感器(15)位于所述微通道盒组(3)的出口端;所述光学数据收集仪包括显微镜(19)、摄像仪(17)和红外热成像仪(18),所述摄像仪(17)安装在所述显微镜(19)上,所述显微镜(19)和所述红外热成像仪(18)分别位于所述微通道盒组(3)的前方和后方;所述摄像仪(17)的时间信号输出端、所述红外热成像仪(18)的时间信号输出端和所述数据采集仪(6)的数据输出端分别与所述同步器(20)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摄像仪(17)的图像信号输出端、所述红外热成像仪(18)的图像信号输出端和所述同步器(20)的数据输出端分别与所述数据分析仪(7)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流体供给控制组包括水泵(8)、第一过滤器(9)、调节阀(10)和第二过滤器(11),所述水泵(8)、所述第一过滤器(9)、所述调节阀(10)和所述第二过滤器(11)之间依次流体导通;所述流量计(16)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滤器(9)和所述调节阀(10)之间的管路上,并与第一过滤器(9)的出口端和所述调节阀(10)的入口端流体导通;所述储液罐(1)的出口端与所述水泵(8)的入口端流体导通;所述第二过滤器(11)的出口端与所述微通道盒组(3)的入口端流体导通;
所述微通道盒组(3)包括上盖板(3-1)、下底板(3-2)、左侧板(3-3)、右侧板(3-4)、前侧板(3-5)和后侧板(3-6);所述左侧板(3-3)和所述右侧板(3-4)分别固定粘合在所述下底板(3-2)的左侧和右侧,所述前侧板(3-5)和后侧板(3-6)分别固定粘合所述下底板(3-2)的前侧和后侧,所述上盖板(3-1)位于所述左侧板(3-3)、所述右侧板(3-4)、所述前侧板(3-5)和所述后侧板(3-6)的上端面,并可拆卸连接所述左侧板(3-3)、所述右侧板(3-4)、所述前侧板(3-5)和所述后侧板(3-6)的上端面; 所述上盖板(3-1)的下底面有左上肋片(3-7)和右上肋片(3-8);所述下底板(3-2)的上表面有左下肋片(3-9)和右下肋片(3-10),所述左上肋片(3-7)位于左下肋片(3-9)的正上方,所述右上肋片(3-8)位于右下肋片(3-10)的正上方;所述左上肋片(3-7)和所述右上肋片(3-8)呈倒凹形结构(3-19),所述左下肋片(3-9)和所述右下肋片(3-10)呈上凸形结构(3-20);所述左上肋片(3-7)的所述倒凹形结构(3-19)与所述左下肋片(3-9)的上凸形结构凹凸配合、以及所述右上肋片(3-8)的所述倒凹形结构(3-19)与所述右下肋片(3-10)的上凸形结构(3-20)凹凸配合,分别形成高度为1-2mm的微通道结构左固定缝隙(3-16)和微通道结构右固定缝隙(3-17);
所述上盖板(3-1)左侧部、所述下底板(3-2)左侧部、所述左侧板(3-3)、所述前侧板(3-5)左侧部、所述后侧板(3-6)左侧部、所述左上肋片(3-7)和左下肋片(3-9)之间围成第一腔体(3-A);所述上盖板(3-1)、所述下底板(3-2)、所述左上肋片(3-7)、所述右上肋片(3-8)、所述左下肋片(3-9)和所述右下肋片(3-10)之间围成第二腔体(3-B);所述上盖板(3-1)右侧部、所述下底板(3-2)右侧部、所述前侧板(3-5)右侧部、所述后侧板(3-6)右侧部、所述右上肋片(3-8)、所述右下肋片(3-10)和所述右侧板(3-4)之间围成第三腔体(3-C);所述第二过滤器(11)的出口端、所述第一腔体(3-A)、所述第二腔体(3-B)、所述第三腔体(3-C)和所述集液灌(5)依次流体导通;所述第一腔体(3-A)和所述第三腔体(3-C)内设置有扰流板;所述第一腔体(3-A)与所述第二腔体(3-B)之间通过所述微通道结构左固定缝隙(3-16)流体导通;所述第二腔体(3-B)和所述第三腔体(3-C)之间通过所述微通道结构右固定缝隙(3-17)流体导通; 在所述第二腔体(3-B)中安装有微通道换热模块(3-11),所述微通道换热模块的流体进口端位于所述微通道结构左固定缝隙(3-16)内,所述微通道换热模块的流体出口端位于所述微通道结构右固定缝隙(3-17)内;所述微通道换热模块(3-11)包括恒壁温微通道换热模块和恒热流微通道换热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内蒙古工业大学,未经内蒙古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69541.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