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地道式地热发电与综合开发利用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0647906.0 | 申请日: | 2018-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692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3 |
发明(设计)人: | 李克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F03G4/00 | 分类号: | F03G4/00;F24T10/13;E21D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誉威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9 | 代理人: | 蒋常雪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道 地热发电 热水管网 热储层 地热 开挖 地下热交换 热交换装置 余热再利用 地下空间 冷水管网 旅游景点 施工成本 发电 常规的 发电站 分枝状 恒温层 挖掘 盾构 开发 联通 竖直 爆破 地质 博物馆 节约 | ||
1.一种地道式地热发电与综合开发利用系统,包括由地道(2)构成的地道网、循环联通的冷水管网(11)和热水管网(10)、热交换装置(8)和地热发电站(7),冷水管网(11)和热水管网(10)布设在地道(2)中,通过冷水管网(11)将冷水从地面注入,进入热交换装置(8)变热后,进入热水管网(10)提供给地热发电站(7)发电;其特征在于:采用常规的地道挖掘技术开挖一个倾斜的地道(2),地道(2)到达热储层(15)后,再向不同方向开挖分枝状,如水平、竖直或者倾斜地道,并将热交换装置(8)置于热储层(15)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道式地热发电与综合开发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地道(2)内设置地质旅游景点(5),地质旅游景点(5)主要位于温度在10-100°C的地下空间,主要分布在倾斜地道(2)外侧,包括地道(2)开挖显示出的岩石类型、地层地貌、地质和地热特征等作为旅游景观,采用抗压玻璃材料作地道(2)和地质旅游景点(5)隔离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道式地热发电与综合开发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地道(2)内设置不同用途的城市地下空间(6),城市地下空间(6)主要分布在地下10-40°C的恒温层,在该恒温层的地道(2)内开挖出地下空间,地下空间中建设有商业街、停车场、铁道、温室大棚、写字楼、商业娱乐、旅游景点、地质地热博物馆和文化建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道式地热发电与综合开发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地道(2)的直径大于1米,可根据需要加大其直径,其倾斜角度为0°到80°,最优为45°到60°,采用盾构、旋钻或爆破技术挖掘。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道式地热发电与综合开发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热储层(15)是温度在100°C以上的热岩地层,最优是温度在180°C以上的热岩地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道式地热发电与综合开发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地道(2)内设置有机动车道路,可从地面直达城市地下空间(6)与旅游景点(5);地道(2)内设置有楼梯、电梯或缆车的安装和运行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道式地热发电与综合开发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地道(2)截面为圆形,热水管(10)和冷水管(11)紧贴地道壁(9)均匀分布,热水管(10)位于地道壁(9)外紧贴岩体(12)表面,冷水管(11)位于地道壁(9)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道式地热发电与综合开发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地道(2)截面为拱门形,热水管(10)和冷水管(11)紧贴地道壁(9)分布在其上侧、左侧和右侧,热水管(10)位于地道壁(9)外紧贴岩体(12)表面,冷水管(11)位于地道壁(9)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道式地热发电与综合开发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地热发电站(7)在地面,从地面和地热发电站(7)垂直向下到热交换装置(8)有一个直径小于1米的竖直井(4),在竖直井(4)内安装有输电电缆和热水管(10),通过热水管(10)将热交换装置(8)的热能传输给地面发电站,通过输电电缆将地热发电站(7)的电力输送给地下城市或者地面其他用户,发电后的余热通过管网输送给地下城市或者地面其他用户。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道式地热发电与综合开发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地热发电站(7)在地下与热交换装置(8)相邻,从地面垂直向下到地热发电站(7)和热交换装置(8)有一个直径小于1米的竖直井(4),在竖直井(4)内安装有输电电缆和热水管(10),通过输电电缆将地热发电站(7)的电力输送给地下城市或者地面其他用户,发电后的余热通过管网输送给地下城市或者地面其他用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未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47906.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轴式换热闭式循环井下热电发电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多能互补综合发电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