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长薄鳅仔稚鱼苗种培育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638201.2 | 申请日: | 2018-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8236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6 |
发明(设计)人: | 陈春娜;黄颖颖;龙治海;陈先均;周波;李正一;戴绍祥;卢华;徐飞;胡清彪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10 | 分类号: | A01K61/10;A01K61/17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夏艳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长薄鳅仔稚 鱼苗 培育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鱼苗种培育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长薄鳅仔稚鱼苗种培育方法,受精卵在容积为0.3m3透明亚克力流水孵化桶内孵化,鱼苗出膜后,继续在孵化桶内,待鱼苗有游泳能力后,转入室内网箱;鱼苗移入室内网箱后,12h进行仔鱼开口驯化;鱼苗出膜到14日龄,饵料种类为卤虫无节幼体,每日分别于8:00、12:00、16:00、20:00各投喂1次,经过14天的室内培育转入池塘培育;15日龄后饵料投放时间为20:00,饵料为水蚯蚓。传统饲养方法培育的长薄鳅仔稚鱼其成活率波动范围大,为50%‑20%,采用本发明方法,仔鱼成活率可达85%以上,本发明大大的提高了长薄鳅仔鱼成活率及下塘成活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鱼苗种培育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长薄鳅仔稚鱼苗种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Bleeker)属鳅科,薄鳅属,是最大鳅科鱼类,分布于中国长江中上游及其支流,为我国特有种,在其生活水域整个生态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长薄鳅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其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价值丰富,氨基酸种类数量和比例十分合理;同时,长薄鳅在观赏鱼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曾在1989年的新加坡国际观赏鱼评比中获得金奖。由于环境的突变,野生长薄鳅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1998年,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和国家环保局已将其正式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刘军对长江特有鱼类的受威胁程度进行了定量分析,认为应对长薄鳅这一珍稀物种进行三级急切保护。近年来,长薄鳅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围绕长薄鳅的研究工作逐渐开展,目前长薄鳅苗种都是依靠江河捕捞野生亲鱼繁殖获得,其驯繁技术要求高。长薄鳅存在早期发育过程中存活率较低、苗种生产不稳定、苗种在内塘生长缓慢的现象,从而严重制约了长薄鳅的保护和开发。鱼类早期发育阶段是鱼类个体发育最重要的时期,是鱼类生活史中的高死亡率期,能否安全度过早期发育阶段是发展长薄鳅增殖和养殖的关键,早期生活史阶段的存活率也是决定长薄鳅种群动态的关键,而摄食是影响鱼类早期生长、发育和存活的最显著因素之一。现有的长薄鳅苗种阶段的人工育苗仍是采用我国传统四大家鱼的培育方法,以豆浆和蛋黄为主要开口饵料,配合使用水蚤,这样导致前期苗种下塘成活率波动较大;此外,鱼苗出膜3-5d直接投放池塘养殖,也是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平时的养殖管理也是基于生产者的经验及作息时间,现有技术多是依靠池塘养殖经验来饲养管理的,而不是依据长薄鳅自身的摄食习性而制定的最佳投喂策略,现有的育苗技术无法满足长薄鳅苗种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不利于长薄鳅的保护和开发。在长薄鳅苗种的培育过程中,有两个重要时期,一个是开口期,另一个是生态习性转变期,这两个时期关系到育苗工作的成败。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现有技术多是依靠池塘养殖经验来饲养管理的,而不是依据长薄鳅自身的摄食习性而制定的最佳投喂策略,现有的育苗技术无法满足长薄鳅苗种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不利于长薄鳅的保护和开发。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长薄鳅仔稚鱼苗种培育方法。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长薄鳅鱼苗培育方法,所述长薄鳅鱼苗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受精卵在容积为0.3m3透明亚克力流水孵化桶内孵化,鱼苗出膜后,继续在孵化桶内,待鱼苗有游泳能力后,转入室内网箱;
步骤二,鱼苗移入室内网箱后,12h进行仔鱼开口驯化。鱼苗出膜到14日龄,饵料种类为卤虫无节幼体,每日分别于8:00、12:00、16:00、20:00各投喂1次,每次投喂时需对卤虫密度进行检测计数,其投喂量控制在28-35个/ml范围内。日投喂量分别为:4-8日龄仔鱼,饵料重量占鱼体重的79%;9-14日龄仔鱼,饵料重量控制在鱼体重的57%。经过14天的室内培育转入池塘培育;
步骤三,15日龄后饵料投放时间为20:00,饵料为水蚯蚓,日投喂量分别为:15日龄仔鱼,饵料重量占鱼体重的32%;21日龄稚鱼,饵料重量占鱼体重的24%;31日龄稚鱼,饵料重量占鱼体重的10%;47日龄稚鱼期以后,饵料重量占鱼体重的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未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3820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稻田混养金鱼的生态养殖方法
- 下一篇:一种北方冬季锦鲤的养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