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空调蓄能的蓄热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0638195.0 | 申请日: | 2018-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589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6 |
发明(设计)人: | 王光临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南国机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5/00 | 分类号: | F24F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冯子玲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高***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熔盐 混合罐 蒸汽发生器 蓄热 对流交换器 换热循环泵 蓄热罐 蓄热系统 输送管 换热 蓄能 空调 蒸汽排出管 电加热管 空调设备 熔盐循环 市场推广 蒸汽循环 热效率 回流管 有效地 侧壁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空调蓄能的蓄热系统,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熔盐蓄热罐、熔盐混合罐、蒸汽发生器和对流交换器;熔盐蓄热罐内装设有电加热管组;熔盐蓄热罐内侧壁装设有换热循环泵;换热循环泵通过第一输送管与熔盐混合罐相连接;熔盐混合罐通过一第二输送管与熔盐蓄热罐相连通;蒸汽发生器固定在熔盐混合罐内;蒸汽发生器分别通过蒸汽排出管和回流管与对流交换器相连接。本发明通过熔盐蓄热罐、熔盐混合罐和换热循环泵形成熔盐循环换热模式,并设置熔盐混合罐、蒸汽发生器和对流交换器形成蒸汽循环换热模式,有效地提高了蓄热效率,并保证了换热效率,具有较高的市场推广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空调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空调蓄能的蓄热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随着能源的逐渐紧张,如何使能源更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是目前技术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目前,由于电能是最主要的基础能源形式,对能源的产生方来说,例如用煤发电的热电厂,其发电机组是不可能受控微调适合实际的用电需求变化的,其只能在一段时间内连续发电。
而社会的实际需要中,通常是在白天的用电需求高于夜晚,并且用电需求高的时候,会集中都需要用电,而且一旦发电电量不足,往往不仅是低电流运行,而是部分区域会跳闸停电,造成日常工作的严重受影响。
因此,目前各国政府包括中国已经意识到用电和发电规律的适配问题,并在着重发展用电低峰期的储能,而在用电高峰期进行补充。目前逐渐有相应的标准在制定中,例如在高峰期耗电量达到一定要求的大厦,需要同时建立储能模块。同时,高峰期用电和低峰期用电的价格也是差距极大的,因此,这也促使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在设计和发展低峰储能设备。
现有技术中,空调蓄热系统由于结构复杂、零部件众多,不仅导致安装难度增大、可靠性能降低,而且,增加系统阻力损失、降低了系统能效;并且,还存在蓄热效果不良和换热效率差等问题。因此,函需研究出用于空调蓄能的蓄热系统,以便于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空调蓄能的蓄热系统,通过熔盐蓄热罐、熔盐混合罐和换热循环泵形成熔盐循环换热模式,并设置熔盐混合罐、蒸汽发生器和对流交换器形成蒸汽循环换热模式,解决了现有的空调蓄热系统的蓄热效率低和耗能大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为一种用于空调蓄能的蓄热系统,包括熔盐蓄热罐、熔盐混合罐、蒸汽发生器和对流交换器;所述熔盐蓄热罐内至少装设有一个电加热管组;所述熔盐蓄热罐内侧壁固定装设有一换热循环泵;所述换热循环泵至少通过一个第一输送管与熔盐混合罐相连接;所述熔盐混合罐通过一第二输送管与熔盐蓄热罐相连通;所述熔盐蓄热罐、熔盐混合罐、换热循环泵、第一输送管和第二输送管形成一个熔盐流动循环回路;所述蒸汽发生器固定装设在熔盐混合罐内部;所述蒸汽发生器分别通过一蒸汽排出管和一回流管与对流交换器相连接,并形成一个蒸汽流动循环回路;所述对流交换器分别连接有一换热供水管和一换热排水管。
进一步地,所述熔盐蓄热罐内装设有一搅拌叶轮;所述熔盐蓄热罐外侧壁固定装设有一电机;所述搅拌叶轮安装在电机的输出轴上。
进一步地,所述熔盐混合罐外壁设置有保温层;所述保温层采用轻质镁铝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输送管位于熔盐混合罐内部的部分段上沿长度方向并排装设有喷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输送管上装设有一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二输送管上装设有一第二电磁阀。
进一步地,所述回流管上装设有一回流循环泵。
进一步地,所述蒸汽排出管上装设有一第三电磁阀;所述回流管上装设有一第四电磁阀。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南国机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南国机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3819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