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稻组培苗远距离运输及移栽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634302.2 | 申请日: | 2018-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816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5 |
发明(设计)人: | 李三和;游艾青;闸雯俊;杨国才;刘凯;周雷;陈志军;刘凯;徐华山;李培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C11/00 | 分类号: | A01C11/00;A01H4/00;A01G22/22;B65B2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化育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833 | 代理人: | 尹均利 |
地址: | 43006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稻 组培苗 远距离 运输 移栽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稻组培苗远距离运输及移栽方法,涉及农业技术领域中幼苗运输及移栽的方法。本方法包括:①组培苗炼苗;②组培苗的包装;③组培苗的运输;④组培苗接收;⑤移栽及栽后管理;精细管理移栽后的幼苗至完全成活后按正常程序管理。本发明使用静置1~2d的自来水炼苗,有效减少了自来水中漂白粉对组培苗的伤害;炼苗长出新根后移栽,保证了水稻组培苗移栽的成活率;移栽后加盖遮阳网和薄膜,有效地保护组培苗移栽初期自然环境对其产生的伤害,进一步提高幼苗成活率;本方法的应用有利于促进水稻组培苗的异地移栽,加快科研进程,缩短水稻相关基础科研和育种周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技术领域中幼苗运输及移栽的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水稻组培苗远距离运输及移栽方法。
背景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指在无菌和人工控制的环境条件下,利用适当的培养基,对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进行培养,使其再生细胞或完整植株的技术。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初期,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生物工程的一项重要技术,在基础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发挥的作用与日俱增。组织培养技术在生产上主要应用于花药培养、遗传转化、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植物快速繁殖、体细胞胚胎发生和人工种子、组织细胞培养的超低温保存及种质库的建立等方面。
水稻的组织培养技术应用得最为广泛的是花药培养和遗传转化技术。
花药培养的主要优势表现为快速纯合有益基因、缩短育种周期、提高选择效率和加速有效性状转移等。花药培养与传统育种技术结合,已经在水稻育种和科研发挥了巨大作用,主要表现在:利用花培育种直接进行水稻种质资源创新;将花药培养应用于水稻常规育种,如对后代F1群体进行花培后再选择,可以大大缩短育种周期;将花药培养应用于水稻杂交育种,可借助花培技术快速纯合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聚合不育基因、广亲合基因、恢复基因及其它有利基因,培育优良不育系和广亲和恢复系等。
1988年在粳稻品种中获得第一批转基因水稻植株以来,水稻转基因在水稻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都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涉及到水稻科研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为水稻科研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转基因技术离不开遗传转化,组织培养是遗传转化的最重要的环节。
组织培养是花药培养和遗传转化的技术基础。由于组织培养的特殊性,产生的再生苗即组培苗是在人工可控的光、温、湿稳定和无菌条件下生长发育的,要进行后续研究和利用需要将组培苗移栽到自然环境中。如果不加强移栽前的驯化和移栽后的田间管理,组培苗的成活率难以得到保障。此外,为进一步加快相关研究进程和缩短试验周期,花药培养和遗传转化后获得的组培苗异地移栽的情况会越来越普遍,且大田移栽能够更好地保证植株的生长状态和后续的试验效果,保证更好的结实率等。
水稻组培苗的远距离运输及移栽有同一气候区域之间(如武汉-杭州)的运输移栽、不同气候区域之间(如武汉-海南)的运输移栽,同一气候区域之间一般是在气候相对适宜的季节运输移栽,而不同气候区域之间的运输移栽还涉及温差较大的情况,如武汉-海南之间的运输移栽一般是冬季进行,武汉温度很低,而海南气温适宜,这涉及到运输前包装和运输前期组培苗保温避免受冻的情况。炼苗和移栽后的管理更是保证组培苗成活的关键环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水稻组培苗远距离运输及移栽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具体地说,本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①组培苗炼苗
组培苗在培养基中生长到足够粗壮,长度10cm以上时,打开培养瓶盖,加水至培养基上1cm,炼苗3d,然后将根部培养基清洗干净,用剪刀剪去组培苗黄叶和死叶,用水继续养苗3~5d,直至长出1cm左右的新根,炼苗期间将培养瓶放置日光温室或光照培养箱,温度控制在25±3℃;
②组培苗的包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未经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3430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大蒜种植机排种装置
- 下一篇:一种移栽机秧苗间距调整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