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单室微生物燃料电池活性炭-薄膜空气阴极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631526.8 | 申请日: | 2018-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672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6 |
发明(设计)人: | 邢德峰;杨洋;周慧慧;梅晓雪;庄汇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4/86 | 分类号: | H01M4/86;H01M4/90;H01M8/16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211 | 代理人: | 张金珠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阴极 活性炭 薄膜空气 单室微生物燃料电池 不锈钢网 制备 热塑型聚氨酯薄膜 压制 空气阴极 催化层 电子集流体 规模化生产 活性炭催化 聚四氟乙烯 空气扩散层 电化学 活性碳粉 无水乙醇 综合性能 辊压 微生物 放大 简易 加工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室微生物燃料电池活性炭‑薄膜空气阴极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微生物电化学的技术领域。本发明针对单室微生物燃料电池空气阴极造价高、工艺复杂的问题。所述活性炭‑薄膜空气阴极中的基本结构包括活性炭催化层、不锈钢网电子集流体和热塑型聚氨酯薄膜空气扩散层三部分,采用辊压的工艺压制而成,制备步骤是:将活性碳粉与无水乙醇混合,加入聚四氟乙烯乳液压制成催化层;将催化层与不锈钢网压制结合;再将热塑型聚氨酯薄膜压制于不锈钢网的一侧,制得活性炭‑薄膜空气阴极。本发明具有低廉的价格和简易的加工方法,综合性能优秀,更利于空气阴极的放大化和规模化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电化学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单室微生物燃料电池活性炭-薄膜空气阴极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人类社会面临着严峻的能源挑战和环境问题。微生物电化学技术的出现,为同时解决能源和环境污染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它能将污水中的化学能转化为可以供生产使用的电能,在净化环境的同时也提供了一种绿色能源。微生物燃料电池作为该技术的重要部分,是一种能够发电的生物反应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有机物的电子定向移动并与指定的电子受体所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就转化为了电能。然而,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自身依旧存在着一些瓶颈,降低系统的成本和如何将其扩大运行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高昂的造价和复杂的加工方法正是这些问题在阴极上的体现。如何以低廉的价格获取可以扩大化生产而且功能良好的阴极,对于微生物燃料电池在未来的发展应用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单室空气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具有良好的产电效果和简单的构型,成为普遍认可的最具有发展前景的一种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形式。空气阴极在朝着简化结构、降低造价、简化制作工艺、规格化的方向发展。研究者们不断尝试以网状活性炭、不锈钢网、镍网等材料作为阴极基础,以MnO2、聚吡咯/碳黑混合物、四甲氧基苯基卟啉钴、活性炭粉、钛基氧化铅、生物催化剂等作为阴极催化剂。各种材料价格不同,其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表现也大相径庭。虽然在阴极方面进行了不断地改进,但依旧存在一些缺陷,比如材料机械强度不大,阴极面积难以放大,制作流程繁琐,还有价格仍然难以在大规模应用中被接受等。因此,要实现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工业化、规模化应用,必须更进一步地改造空气阴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针对单室微生物燃料电池空气阴极造价高、工艺复杂的问题,提供一种简单有效的空气阴极及其制作方法。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单室微生物燃料电池活性炭-薄膜空气阴极由催化层、不锈钢网和热塑型聚氨酯薄膜构成的一体结构,所述催化层和热塑型聚氨酯薄膜之间设置不锈钢网,所述催化层是由粉末状电容活性碳和聚四氟乙烯乳液制成的。
本发明中单室微生物燃料电池活性炭-薄膜空气阴极的制备方法是按下述步骤进行的:
步骤一、将粉末状电容活性碳与无水乙醇混合后超声搅拌,超声搅拌期间缓慢加入聚四氟乙烯乳液;
步骤二、然后置于水浴中超声搅拌,待无水乙醇蒸发至混合物形成胶团,然后用辊压机不断辊压直至压制成薄片,制得催化层;
步骤三、将步骤一制得的催化层与不锈钢网一并放入辊压机,压制三至四次;
步骤四、然后将热塑型聚氨酯薄膜平铺于不锈钢网上,将辊压机辊筒升温,一次辊压,即制得活性炭-薄膜空气阴极。
经过步骤二的处理后不锈钢网部分压入催化层,与催化层紧密结合。
进一步地限定,上述聚四氟乙烯乳液固含量为40%~80%。
进一步地限定,上述电容活性碳粉与聚四氟乙烯乳液质量比为(4~6):1。
进一步地限定,上述热塑型聚氨酯薄膜水蒸气透过量为1000~2000g/(m2·24h),且不透水性为1500~250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3152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