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用隔音密封条在审
| 申请号: | 201810623620.9 | 申请日: | 2018-06-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124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30 |
| 发明(设计)人: | 王飞;杜红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德鑫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8L23/08 | 分类号: | C08L23/08;C08L61/06;C08L55/02;C08L25/16;C08K9/10;C08K7/08;C08J9/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刘兵 |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重量份 车用 隔音密封条 密封条 苯乙烯共聚物 丙烯腈共聚物 甲基苯乙烯 聚合物乳液 汽车零配件 酚醛树脂 隔音降噪 抗氧化剂 丙烯腈 丁二烯 发泡剂 扩链剂 铁酸镍 纤维 | ||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车用隔音密封条,所述车用隔音密封条,由以下重量份的物质制成:酚醛树脂20~45重量份、EVA树脂60~90重量份、聚合物乳液10~40重量份、铁酸镍纤维1~8重量份、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0.5~3重量份、抗氧化剂0.1~0.5重量份、发泡剂5~8重量份、α‑甲基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1~3重量份、扩链剂2~6重量份。本发明提供的车用密封条具有优异的隔音降噪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用隔音密封条。
背景技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汽车的乘坐舒适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车厢居住化概念的提出,实现人、车、环境的协调与统一,给隔音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隔音材料要有良好的吸音、隔音性能;材料中对人体有害的成份要尽量少,四大排放值低;产品的外观、手感要好;具有好的使用功能,如耐磨性,耐污性;2)在基于重量和成本考虑的前提下提高整体的声学性能,提高零件吸音性能和隔音性能;3)重量轻,具有双重阻隔功能。
目前,传统的隔音垫产品通常使用无纺布和毛毡组成的复合材料,这种复合材料通常被加工成片材,然后将片材采用吸塑工艺成型为所需的隔音垫产品;在采用吸塑工艺成型时,片材在加热拉伸过程中往往会在变形较大的部位变薄,导致隔音垫产品各部分厚度不一致,使隔音垫产品的设计开发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传统配方的EVA隔音层中的各种热塑性树脂分子之间结合不够紧密,且热塑性树脂与填料之间界面结合差,不够密实,难以达到理想的隔音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一种供车用隔音密封条,具有优异的吸音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车用隔音密封条,由以下重量份的物质制成:酚醛树脂20~45重量份、EVA树脂60~90重量份、聚合物乳液10~40重量份、铁酸镍纤维1~8重量份、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0.5~3重量份、抗氧化剂0.1~0.5重量份、发泡剂5~8重量份、α-甲基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1~3重量份、扩链剂2~6重量份。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中通过铁酸镍纤维表面包覆多孔聚合物层,在铁酸镍的内部和表面在形成三维的微孔结构,这种三维的微孔结构有助于声波的多空反射,从而达到消耗声波能量,达到降噪隔音的效果。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在本文中所披露的范围的端点和任何值都不限于该精确的范围或值,这些范围或值应当理解为包含接近这些范围或值的值。对于数值范围来说,各个范围的端点值之间、各个范围的端点值和单独的点值之间,以及单独的点值之间可以彼此组合而得到一个或多个新的数值范围,这些数值范围应被视为在本文中具体公开。
本发明提供车用隔音密封条,由以下重量份的物质制成:酚醛树脂20~45重量份、EVA树脂60~90重量份、聚合物乳液10~40重量份、铁酸镍纤维1~8重量份、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0.5~3重量份、抗氧化剂0.1~0.5重量份、发泡剂5~8重量份、α-甲基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1~3重量份、扩链剂2~6重量份。
优选条件下,所述的车用隔音密封条,由以下重量份的物质制成:酚醛树脂25~36重量份、EVA树脂72~80重量份、聚合物乳液12~36重量份、铁酸镍纤维1~8重量份、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0.5~3重量份、抗氧化剂0.1~0.5重量份、发泡剂5~8重量份、α-甲基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1~3重量份、扩链剂2~6重量份。
优选条件下,所述酚醛树脂、EVA树脂的重量比为(1.8~4):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德鑫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未经芜湖德鑫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2362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