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低温烟烟腔加热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617582.6 | 申请日: | 2018-06-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436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4 |
| 发明(设计)人: | 盛焱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启迪睿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24F40/46 | 分类号: | A24F40/46;A24F40/40 |
| 代理公司: | 芜湖思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38 | 代理人: | 郑直 |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低温 烟烟腔 加热 控制系统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低温烟烟腔加热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烟腔加热控制系统包括加热针、加热电阻、温度感应器、气流感应器、数据存储模块、控制模块和电池,加热针刺入装有烟草的烟腔,加热电阻有若干个,每个加热电阻上连接有若干加热针,气流感应器设在烟腔底部的吸入口处,控制模块分别电连接到各加热电阻,气流感应器信号连接到控制模块,数据存储模块信号连接到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读取到之前使用时的吸入频率、单位加热电阻可产生烟气量和若干次吸入的烟气通过量信息计算出单次所需加热电阻的数量和单次平均吸入时间本发明通过各加热电阻控制加热区域和加热时间。由此能根据吸烟者的习惯控制烟丝的加热速度,避免无法充分利用烟丝浪费烟丝和电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低温烟烟腔加热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卷烟的加热方式为点火加热,不仅点燃时会有明火产生,而且在空气中燃烧时会产生一些有害及致癌的物质,随着测流烟气释放到环境中,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并非只有点火的方式才能将烟叶中的尼古丁成分释放出来,近年来非燃烧加热卷烟装置的出现,能够在不点火的情况下加热烟丝甚至碳化烟丝,达到一定的温度使得尼古丁成分挥发出来供人抽吸。常采用电加热方法。如申请号为201520621609.0的实用新型专利提供了一种电加热型加热不燃烧新型卷烟用卷烟,通过电加热实现烟丝碳化,避免了烟气对环境的污染。而申请号为201521137406.0的实用新型专利提供了一种分腔室电加热卷烟,同样采用电加热方法,减少了焦油等有害物质的释放。当上述产品未能解决电子烟不能配合吸烟者吸入习惯控制加热速度,导致烟丝加热过快造成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智能低温烟烟腔加热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因采用固定恒温加热方式,不能依据用户需求来控制烟柱产生烟量,无法充分利用烟丝浪费烟丝和电能的缺陷。
所述的智能低温烟烟腔加热控制系统,包括加热针、加热电阻、气流感应器、数据存储模块、控制模块和电池,加热针刺入装有烟草的烟腔,加热电阻有若干个,每个加热电阻上连接有若干加热针,气流感应器设在烟腔底部的吸入口处,数据存储模块和控制模块设在位于烟腔后部的控制区,电池经开关电连接到气流感应器、数据存储模块和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分别电连接到各加热电阻,气流感应器信号连接到控制模块,数据存储模块信号连接到控制模块。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第一次打开开关使用所述烟腔加热控制系统,所述控制模块读取不到烟气通过量和吸烟时吸入频率的信息,控制所有加热电阻加热;
S2、所述气流感应器检测每次吸烟时烟气通过量将产生的信息发送到所述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可得到该次检测结果的记录时间和在低温烟开启和关闭时间内的检测次数并由此计算出吸入频率,并将各信息保存到所述数据存储模块;
S3、之后再次打开开关使用所述烟腔加热控制系统,所述控制模块读取到之前使用时的吸入频率、单位加热电阻可产生烟气量和若干次吸入的烟气通过量信息计算出单次所需加热电阻的数量和单次平均吸入时间;
S4、所述控制模块根据单次所需加热电阻的数量控制相应数量的加热电阻轮流对烟腔进行局部加热,并根据单次平均吸入时间控制每次加热的时间;
下一次再使用所述烟腔加热控制系统时重复步骤S3到步骤S4。
优选的,在所述步骤S3中,所述控制模块读取到的信息包含之前若干次吸烟产生的信息,并且若控制模块读取信息时发现信息量已经达到数据存储模块的最大存储量则将记录时间最早的一次吸烟所产生的数据予以删除。
优选的,每个加热电阻上串连有温度感应器,所述温度感应器信号连接到所述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的执行单元还包括加热电阻电流控制单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启迪睿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芜湖启迪睿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1758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