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AUV用水下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612791.1 | 申请日: | 2018-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8878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1 |
发明(设计)人: | 郭佳;焦慧锋;赵春城;郑志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二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3G8/00 | 分类号: | B63G8/00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8 | 代理人: | 聂启新 |
地址: | 21408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回收 回收装置 深海运载器 对接机构 旋转机构 可调性 储存库 液压缸 平行四边形框架 方向稳定性 四边形连杆 水下工程 导引口 垂向 转动 体内 驱动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AUV用水下回收装置,涉及水下工程技术领域,该回收装置用于深海运载器对AUV的水下回收,该装置包括:AUV对接机构、回收框架、液压缸以及旋转机构,AUV对接机构包括相连的导引口和储存库,回收框架和储存库形成四边形连杆结构,液压缸设置在回收框架上驱动AUV对接机构垂直方向上的运动,旋转机构设置在回收框架和深海运载器之间,带动回收装置转动,该装置利用平行四边形框架在垂向的可调性和转移时的方向稳定性,以及旋转机构的方向可调性,保证AUV能够准确对接并顺利回收到深海运载器本体内,具备对接回收时方向可调性好、转移方式简便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下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AUV用水下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AUV(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自治式水下潜器)的水下布放与回收是海洋应用领域的一项前沿技术,尤其是由深海运载器搭载和布放的AUV,能够有效提高AUV持续作业的能力和作业的隐蔽性。目前应用于深海运载器水下回收AUV的方式,主要有固定罩笼式对接、机械手捕捉等,但存在对接成功率低、机械结构复杂、对接机构可调性差等缺点,严重制约了AUV布放与回收的安全性和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人针对上述问题及技术需求,提出了一种AUV用水下回收装置,该回收装置具备对接回收时方向、深度可调性好、转移简便等优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AUV用水下回收装置,该装置用于深海运载器对AUV的水下回收,该装置包括:AUV对接机构、回收框架、液压缸以及旋转机构,AUV对接机构包括导引口和储存库,导引口呈漏斗式结构,储存库呈中空的管状结构,导引口的窄口端与储存库的一个开口端的口径相等并相连,导引口与储存库的开口形状及开口口径与待回收的AUV的尺寸相匹配;储存库连接回收框架,回收框架包括顶架和若干个立架,储存库与顶架平行,储存库的外侧壁相对的两侧分别通过至少两个平行的立架与顶架相连,回收框架与储存库形成各个面均为平行四边形的连杆结构;液压缸设置在储存库的一侧并固定在顶架上,深海运载器的中控台连接并控制液压缸,液压缸的活塞杆连接回收框架中的一个立架,液压缸通过活塞杆驱动立架转动,立架带动AUV对接机构沿着轴向平动使导引口的宽口端处于不同的深度;旋转机构包括传动轴、齿轮和轴承,齿轮和轴承固定在传动轴的一端,传动轴固定有齿轮和轴承的一端安装在深海运载器的底板上、另一端固定在回收框架的顶架上,深海运载器底部安装有驱动电机,深海运载器的中控台连接并控制驱动电机,驱动电机驱动齿轮带动传动轴转动,传动轴带动AUV用水下回收装置转动使导引口的宽口端朝向不同方向。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AUV对接机构还包括锁紧机构,锁紧机构中至少包括可伸缩的轴销,锁紧机构设置在储存库内,深海运载器的中控台连接并控制锁紧机构,锁紧机构用于在待回收的AUV被回收至储存库中时伸出轴销穿过AUV上的起吊孔,将AUV锁紧在储存库中。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装置还包括激光通信系统,激光通信系统连接深海运载器的中控台,激光通信系统设置在导引口的宽口端并朝向宽口端的正前方。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该装置还包括声纳,声纳连接深海运载器的中控台,声纳设置在导引口的宽口端并朝向宽口端正前方。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本申请公开的AUV用水下回收装置,利用平行四边形框架在垂向的可调性和转移时的稳定性,以及旋转机构的方向可调性,保证AUV能够准确对接并顺利回收到深海运载器本体内,具备对接回收时方向、深度可调性好、转移简便等优点。且回收装置的结构简单,易于调整,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外形尺寸的AUV的回收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公开的AUV用水下回收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本申请公开的AUV用水下回收装置的侧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二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二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1279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