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生物检测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599755.6 | 申请日: | 2018-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919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0 |
发明(设计)人: | 张克;李德艳;姜学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齐鲁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M1/36 | 分类号: | C12M1/36;C12M1/34;C12Q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检测结果 检测数据 微生物检测 云端服务器 数据处理模块 接收模块 移动终端 上传 微生物检测装置 处理和分析 准确度 接收检测 实时传输 数据上传 组分检测 检测 云端 合理性 透明度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生物检测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其结构包括微生物检测模块,微生物检测模块包括至少六组分检测模块,检测数据处理模块用于对检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检测结果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检测数据处理模块处理后的数据,检测结果上传模块用于将检测结果接收模块接收的数据上传至云端服务器,移动终端用于从云端服务器获取检测数据。本发明采用检测和云技术,将检测结果处理后上传至云端,实现检测数据的实时传输,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终端从云端服务器获取检测数据,提高检测结果的透明度,同时,微生物检测模块分为多组,可以提高检测数据的合理性和准确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检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微生物检测装置及其使用 方法。
背景技术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 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涵盖了有益跟有害 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有些微生物 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等。还有微生物是一类由核酸 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非细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须依赖于 活细胞。
微生物检测是环境或食品安全评估的重要内容,其中,细菌总数、大肠 菌和致病微生物等作为国际公认的卫生检测指标,是判定环境或食品是否安 全的重要科学依据。通过微生物检测可以正确评价环境或食品的微生物污染 程度,为各项卫生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相关疾病的针对性防治提供重 要的科学指导,以确保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微生物检测对提高环境或食 品质量、避免经济损失、保证出口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为培养法,采用液体培养或膜过滤后固体培养的 细菌扩增模式,在细菌浓度达到较高水平时进行形态观察或显微镜检;此类 方法需要较长的培养时间,且步骤繁琐、工作量大,导致耗时较长,往往需 要24-72小时甚至更久才能得到检测结果。目前,酶底物法已成为微生物检 测的重要手段,此方法是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生的特异指示酶和相应发光底物 水解反应后产生的光信号变化实现定性分析,再结合MPN计数法实现定量分 析,可于18-24小时内获得检测结果,然而该方法的检测速度仍显滞后,检 测结果也还不够准确。采用上述检测方法,检测结果不能实时被检测单位、 送检单位及公众所及时了解,时效性较差,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快速检测,送 检单位能够实时获取检测结果的微生物检测装置。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生物检测装置及 其使用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目的,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微生物检测装置,包括微 生物检测模块、检测数据处理模块、检测结果接收模块、检测结果上传模块、 云端服务器和移动终端,所述微生物检测模块包括至少六组分检测模块,所 述分检测模块包括微生物培养装置、微生物分析装置和清理装置,所述检测 数据处理模块与所述微生物分析装置连接,用于对检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所述检测结果接收模块与所述检测数据处理模块连接,用于接收检测数据处 理模块处理后的数据,所述检测结果上传模块分别与所述检测结果接收模块 和所述云端服务器连接,用于将所述检测结果接收模块接收的数据上传至所 述云端服务器,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云端服务器网络连接,用于从所述云端 服务器获取检测数据。
进一步地,每组所述微生物分析装置分别与所述检测数据处理模块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微生物检测模块包括七组分检测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微生物培养装置内设有微生物培养液试剂管存放装置, 所述微生物培养液试剂管存放装置上设置有微动开关,用于检测所述微生物 培养液试剂管存放装置上是否放置有微生物培养液试剂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齐鲁工业大学,未经齐鲁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9975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