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热粘合加固纳米纤维组装的3D多孔交联复合气凝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96316.X | 申请日: | 2018-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929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2 |
发明(设计)人: | 余厚咏;王闯;顾继萍;朱佳颖;朱骋宇;黄林汐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L33/20 | 分类号: | C08L33/20;C08L75/04;C08L67/02;C08L69/00;C08L67/04;C08L23/06;C08L27/06;C08K7/10;C08J9/28;D01F8/08;D01F8/16;D01F8/14;D01F8/06;D01F8/10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 | 代理人: | 沈锡明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粘合 加固 纳米 纤维 组装 多孔 交联 复合 凝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热粘合加固纳米纤维组装的3D多孔交联复合气凝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
(1)将5~10%的聚丙烯腈(PAN)和不同含量的热塑性高分子混合,在溶剂中完全溶解,得到PAN(X%热塑性高分子)纺丝液;
(2)将步骤(1)得到的PAN(X%热塑性高分子)纺丝液进行静电纺丝,得到纳米纤维膜;
(3)配制聚乙烯醇(PVA)的水溶液和以有机硅源为前体的二氧化硅溶胶,将两者以一定质量比混合,得到中间混合物;
(4)将步骤(3)得到的中间混合物静电纺制备PVA/SiO2纳米纤维,搅拌4~8h,进行静电纺丝,煅烧得到SiO2纳米纤维作为刚性支撑单元,得到纳米纤维膜;
(5)将步骤(2)和步骤(4)得到的纳米纤维膜在水和叔丁醇的混合液中进行匀浆处理,得到不同浓度的分散液;
(6)将步骤(5)得到的分散液放入不同形状的模具中,低温冷冻定型后经冷冻干燥、热粘合加固,制备得到3D多孔交联复合气凝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粘合加固纳米纤维组装的3D多孔交联复合气凝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1)中混入的热塑性高分子的不同含量为5~25%质量分数,即占溶质的质量分数,记为PAN(X%热塑性高分子)纺丝液;热塑性高分子为热塑性聚氨酯(TPU)、聚己内酯(PCL)、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聚碳酸酯(PC)、聚乳酸(PLA)高分子中的至少一种;纺丝溶剂采用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三氯甲烷、二氯甲烷、二甲基亚砜(DMSO)有机溶剂中的至少一种;纺丝液中PAN和热塑性高分子占5~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粘合加固纳米纤维组装的3D多孔交联复合气凝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3)中PVA的水溶液质量分数为5%~10%;二氧化硅溶胶以正硅酸四乙酯(TEOS)、四甲氧基硅烷(TMOS)、甲基三乙氧基硅烷(MTES)中的一种为前体,以磷酸、盐酸、硫酸中的一种为催化剂,二氧化硅溶胶中各组份摩尔比为有机硅源:H2O:H+=1:3~11:0.01~0.05;室温下凝胶时间为4~48h;PVA的水溶液和二氧化硅溶胶的混合质量比为1:3~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粘合加固纳米纤维组装的3D多孔交联复合气凝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2)和步骤(4)中静电纺丝工艺参数为:纺丝速度为0.5~3mL/h,电压为15~25kV,接收距离为10~25cm,滚筒转速为50~250rpm;(4)中所述的PVA/SiO2纳米纤维在空气条件下煅烧,以1~10℃/min的升温速率从室温升到600~1000℃即可得到SiO2纳米纤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粘合加固纳米纤维组装的3D多孔交联复合气凝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5)中纳米纤维膜剪成1*1cm2、2*2cm2的小块;水和叔丁醇的混合液质量比例为4:1;分散液的不同浓度为0.5~15mg/cm3;匀浆处理采用高速均质分散机,转速为5000~15000rpm,时间为5~30min。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粘合加固纳米纤维组装的3D多孔交联复合气凝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6)中低温冷冻定型为液氮冷冻或冰箱冷冻方法;冷冻干燥时间为10~50h;热粘合加固温度为60~250℃,时间为5~60min。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粘合加固纳米纤维组装的3D多孔交联复合气凝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制备得到的3D多孔交联纳米纤维气凝胶具有高比表面积、多孔结构、高孔隙率、超疏水性、超轻、超回复弹性、可重复利用的优异特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理工大学,未经浙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96316.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聚酯类新材料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电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