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掺加废旧电缆的高强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81623.0 | 申请日: | 2018-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5184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3 |
发明(设计)人: | 李阳;王瑞骏;曹阳;赵云;许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C04B111/76 |
代理公司: |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 61214 | 代理人: | 胡燕恒 |
地址: | 710048***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再生混凝土 废旧电缆 搅拌机 天然粗骨料 再生粗骨料 粉煤灰 超细矿粉 减水剂 细骨料 引气剂 掺加 制备 自来水 混凝土搅拌机 新拌混凝土 每立方米 原料组成 水泥 配比 钢板 溶解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掺加废旧电缆的高强再生混凝土,每立方米的再生混凝土由以下配比的原料组成:水168~180kg、水泥300kg~330kg、超细矿粉63~70kg、粉煤灰63~70kg、细骨料860~900kg、再生粗骨料560~600kg、天然粗骨料560~600kg、减水剂4.3~9.4kg、引气剂85.2~141g、废旧电缆4.3~7.1kg。制备方法为:先将自来水总量的50%、再生粗骨料、天然粗骨料、细骨料以及废旧电缆依次倒入混凝土搅拌机;将超细矿粉、粉煤灰倒入搅拌机;加入水泥;把引气剂与减水剂溶解于剩余的50%自来水中,倒入搅拌机;将搅拌好的新拌混凝土卸在钢板上,搅拌,即得再生混凝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强再生混凝土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掺加废旧电缆的高强再生混凝土;本发明还涉及该掺加废旧电缆的高强再生混凝土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建筑垃圾等固体废弃物排放量逐渐增长。然而,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经过任何处理,被运往郊外或者城市的周边进行简单的掩埋以及露天堆积。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而且会污染建筑垃圾堆放区周围的水环境与空气。另外,随着我国人口的日益增多,建筑行业对于混凝土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因此会对于天然砂石骨料需求量增长过快。过去的开采砂石骨料,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到孩子山体滑坡、河床改道以及自然资源枯竭。因此采用再生混凝土循环破碎为再生骨料,可以有效地缓解上述所带来的问题,变废为宝,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废旧混凝土经过破碎后得到的再生混凝土骨料(简称:再生骨料)的棱角过多,且大多再生骨料为针状物,而且在再生骨料破碎的过程中骨料内部会产生微小裂缝,同时再生骨料表面一般会粘连着一部分旧砂浆,使得再生骨料与天然骨料相比,具有压碎指标大、吸水率高、孔隙率大、表观密度低等特点。再生骨料的这些特性导致再生混凝土的强度较低、耐久性较差,因此目前再生混凝土大多用于回填、路基等非结构非承重混凝土领域。受到应用领域的限制,再生混凝土的利用率非常低。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低下成为制约再生混凝土应用的瓶颈。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大量的拆迁工程等会造成大量的废旧电缆的产生。一般情况下,废旧电缆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废旧电缆是指淘汰报废的已经不能利用的;废旧电缆经过高电流电压流动灼烧损坏的;生产加工中因过失而造成无法使用的。这三类电缆通常被人们称之为废旧电缆或则报废电缆。目前对于废旧电缆主要采用手工剥皮法,由于该方法采用人工对于废旧电缆进行剥皮,因此成本较高且效率较低,往往在回收利用的过程中费用较高;另外采用焚烧法,这种方法主要采用焚烧使废线缆的塑料皮燃烧,然后回收其中的铜,但产生的烟气污染极为严重,同时在焚烧过程中铜线的表面严重氧化,降低了金属回收率,因此该方法的利用率较低。废旧电缆内部主要是细铜丝,因此其李永伟混凝土的板和原料,会减少废旧电缆回收利用的麻烦,而且可以减少环境与大气污染。
综上所述,再生粗骨料的掺加会影响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由于橡胶颗粒可以改变再生混凝土中的孔隙结构,从而对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产生有利作用,但是会间接影响再生混凝土的强度;但是废旧电缆可以提高混凝土整体结构的粘结程度,可以提高混凝土的粘聚力从而提高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而且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以及劈裂抗拉强度。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可以得到抗压强度及耐久性均较强的再生混凝土复合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掺加废旧电缆的高强再生混凝土,能够得到一种高强度的再生混凝土,增加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能。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掺加废旧电缆的高强再生混凝土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掺加废旧电缆的高强再生混凝土,每立方米的高强再生混凝土由以下配比的原料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理工大学,未经西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8162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