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善市政雨水管、雨污合流管、雨污混流管或者市政污水管排放水质的微生物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568576.6 | 申请日: | 2018-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396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4 |
发明(设计)人: | 宗兵年;汪正霞;韦联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同瑞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挺立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65 | 代理人: | 叶盛 |
地址: | 20043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菌液 充分混合 污水 市政污水管 微生物处理 管道内部 下水管道 反应器 合流管 混流管 雨水管 市政 水体 河道 河水 氨氮污染物 微生物菌液 微生物生长 注入微生物 营养液 水质 淤塞 合流管道 人工控制 细菌总量 促生剂 排放口 注液口 排放 占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善市政雨水管、雨污合流管、雨污混流管或者市政污水管排放水质的微生物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向市政下水管道中添加用于处理污水的微生物菌液或者促进该微生物生长的营养液、促生剂;当直接注入微生物菌液时,注液口与下水管道的排放口的距离使菌液和污水能够充分混合反应;通过管道中水体的自身流动性使菌液与污水充分混合,并且以管道内部为反应器。本发明通过管道中水体的自身流动性使菌液与污水充分混合,并且以管道内部为反应器,不占用河道面积,且菌液不会淤塞合流管道,细菌总量可以人工控制,反应稳定。能有效减轻放江/河水引起的河道黑臭问题,能降低放江/河水中氨氮污染物的含量。
本发明属于污染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微生物对雨水雨污合流管道中的污水进行处理的方法。
背景技术
“控源为本,截污优先”、“科学诊断,重在修复”、“建管并重,强化维护”和“综合施治,协同推进”四条原则体现了控源截污工作的系统性,其中,截污是最直接,同时也是最有效的治理措施,但是多一些已有排水口的“常流水”,截污是行不通的,特别是对一些雨水排放口、合流排放口,泵站放江口,无法采取封堵措施。这就需要在调查和诊断、摸清存在问题的前提下,对症下药,制定切实可行和行之有效的措施。
放江水引起河道黑臭的主要因素是放江污水的浓度大、流量大,一旦放江水对河道水质影响极大,还会造成底泥反浑,因此减少河道外源放江水污染对改善河道水质非常有必要。现有的清通方式多采用人工方式,劳动强度大,清通效果差,不能及时有效去除晴天沉积在管道内的污染物。此外,放江水引起河道发臭,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亟需寻找到能改善放江水引起河道发臭的解决方案。
目前我国应用较多的微生物污水处理工艺有:水解-好氧工艺、AB工艺、A/O工艺等,其大多是在管道内采用曝气、增加填料以及回流污泥等方式,其稳定性差,易淤塞。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微生物污水处理工艺的稳定性差、占用河道面积、易淤塞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向市政下水管道中添加用于处理污水的微生物菌液或者促进该微生物生长的营养液、促生剂;当直接注入微生物菌液时,注液口与下水管道的排放口的距离使菌液和污水能够充分混合反应;当注入的为营养液、促生剂时,注液口与下水管道的排放口的距离使营养液、促生剂能够在管道培养出微生物,并且使微生物与污水混合反应;通过管道中水体的自身流动性使菌液或者营养液、促生剂与污水充分混合,并且以管道内部为反应器。
进一步的,当直接注入微生物菌液时,起注入的菌种为兼性厌氧菌。
进一步的,下水管道中还投加改变管道内氧化还原电位的氧化钙或者硫酸铝。
进一步的,当直接注入微生物菌液时,注入的菌液采用岸上培养的方式,培养微生物菌液的培养器包括箱体、给水装置、给药装置、曝气装置、搅拌装置、培养装置和进出水管道,所述培养装置位于箱体内用于培养微生物,所述给水装置通过进出水管道抽取河水或者江水为给药装置供水和培养装置供水,搅拌装置位于给药装置内部起搅拌作用,给药装置将混合均匀的微生物菌液通入培养装置中,曝气装置向培养装置中通入空气。
进一步的,培养好的微生物菌液通过检查井或者泵站前池投入至合流管道。
进一步的,培养好的微生物菌液通过计量泵从培养装置中向外投加。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可根据实际需要,配置菌液的浓度,培养菌液所采用的培养器可以设置在岸上,不占用河道面积,且菌液不会淤塞合流管道,细菌总量可以人工控制,反应稳定。能有效减轻放江/河水引起的河道黑臭问题,能降低放江/河水中氨氮污染物的含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原理图;
图2为本发明的培养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同瑞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同瑞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6857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