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集成化岛礁海洋大气综合模拟加速试验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567902.1 | 申请日: | 2018-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018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3 |
发明(设计)人: | 潘峤;刘明;高建;高蒙;骆晨;孙志华;汤智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17/00 | 分类号: | G01N17/00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陈宏林 |
地址: | 100095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速试验装置 海洋大气 岛礁 集成化 水位监控装置 单因素试验 风速传感器 湿度传感器 温度传感器 辐照 干湿交替 红外干燥 紫外辐照 辐照计 鼓风 风速 测量 试验 | ||
本发明是一种集成化岛礁海洋大气综合模拟加速试验装置,本发明装置能够在同一试验区间内分别模拟温度、湿度、干湿交替、盐浓度、紫外辐照、红外干燥或鼓风的单因素试验效果。同时,安装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辐照计、风速传感器、水位监控装置和pH计,对所模拟的温度、湿度、盐浓度、辐照强度、风速大小、pH值大小进行精确测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集成化岛礁海洋大气综合模拟加速试验装置,属于环境工程与试验技术领域,用于快速评价材料和构件在岛礁海洋大气环境中的环境适应性。
背景技术
长时间暴露于自然环境中的典型材料,在各种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容易发生腐蚀/老化。由于构成材料本身的元素种类、成键方式、表面状态、结构特点等存在差异,各种典型材料在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的腐蚀/老化变化规律不尽相同。为了掌握各种典型材料在特定环境条件中的腐蚀/老化变化规律,便需要对其开展长时间的户外环境试验。开展此项工作,通常需要将制备的各类典型材料试片、连接件、结构件等投放在户外环境试验站点,并定期进行取样观察及测试,积累相关数据,从而掌握相关变化规律。户外环境试验的优点是直接、真实,但同时也存在周期长、成本高、试样易遗失、极端环境条件下管理难度大等缺点,为试验的开展造成了较大的阻碍。在此背景的促使下,许多装置研制企业,研究机构纷纷进行技术革新,努力提升装置的对所模拟的环境因素的控制精度。此外,随着对典型材料腐蚀/老化失效机理地深入探究,室内加速试验装置的功能也开始由单因素模拟向多因素耦合模拟的方向发展。
目前,国内外针对海洋大气环境的模拟加速试验设备仍以单项环境因子加速的试验设备为主,如盐雾试验箱、周期浸润试验箱、太阳辐射试验箱、湿热试验箱、霉菌试验箱、腐蚀性气体试验箱等,然而这些单项环境因子的加速试验箱对海洋大气环境的模拟性并不理想:一方面大多数设备仅能针对材料试片进行环境试验评价,无法评价尺寸较大的结构件样品的环境适应性;另一方面所考虑的环境因子种类较少,更缺乏针对不同环境因子间耦合作用的模拟。
岛礁海洋大气环境具有高温、高湿、高盐、高辐照强度、高风速、干湿交替频繁等特征,目前缺少针对岛礁海洋大气环境特点进行有效模拟的加速试验装置。因此,构建一座面向岛礁海洋大气环境、面向结构件的多因子综合环境模拟实验装置成为合理的技术选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状况而设计提供了一种集成化岛礁海洋大气综合模拟加速试验装置,其目的是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岛礁海洋大气环境的多因素集成化加速试验。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该种集成化岛礁海洋大气综合模拟加速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一个箱体15,箱体15内部空间的中心区域为试验区间3,在试验区间3的周围分布试验系统作用于试验区间3,包括:
加热系统,该系统包括设置在箱体15左侧内壁中部的电加热管10;
加湿系统,该系统包括设置在箱体15左侧外壁上的加湿器11,加湿器11与试验区间3连通;
制冷系统,该系统包括设置在箱体15左侧外部的全封闭制冷机组9,设置在箱体15左侧内壁与全封闭制冷机组9相连接的冷凝管8,冷凝管8位于电加热管10的下方;
浸渍系统,该系统包括设置在箱体15顶部的浸渍升降杆2和设置在箱体15底部的溶液槽6,在浸渍升降杆2与溶液槽6之间安装有浸渍挂架5,该浸渍挂架5上安装试样,试样能够随浸渍挂架5上、下移动使试样在溶液槽6中浸渍后回到试验区间3;
辐照系统,该系统包括设置在箱体内部前、后两侧内壁上的辐照灯管12;
鼓风系统,该系统包括设置在箱体15外部上方的鼓风机1和设置在箱体15左侧内壁上部的风扇13,风扇13连接一根风管16,该风管16延伸至箱体15后侧内壁上与辐照灯管12并列,风管16在后侧内壁上的部分加工有鼓风孔4用于向试样吹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未经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6790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